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专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把它与西方音乐相融合是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完善以及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使之更加丰富。对于民族音乐的完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我国大多采用的是西方的教学模式,传授的都是欧洲的理论知识,传统的民族音乐知识却被忽略。因此,我国出现的是中国式的西洋音乐家,其中,西洋音乐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近代以来,我国音乐的创造理论采用的是苏俄音乐理论。这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就是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的。
二、民族音乐的地位
在社会上,人们普及音乐以及对于音乐的教育发展程度就是音乐的社会地位。民族音乐是我国的本土音乐,有着悠久的渊源,但是它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否与经济文化相适应
民族音乐在我国社会上是有一定成就的,以下就是这些成就:
第一,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都取材于民间。
第二,民族音乐对于一部分人是情有独钟的,他们自发的组织乐团,比如民间的花灯,二胡等等,他们使民族音乐得以发展与继续。
第三,中国的音乐开始进入世界领域。这些年来,中央乐团不断的出国巡演,这样就把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比如《牧童短笛》、《梁祝》。
三、民族音乐的作用
(一)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五千年来,我国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主,我们宣扬和平、勇敢勤劳、团结友善。我国的文化思想与民族信仰是与民族音乐一脉相承的。民族音乐教育要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了解民族精神在音乐里的存在使民族意识得到强化今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日益密切,这就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防止青年人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利用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自强、自信、自爱、自尊。
(二)培养审美观
各地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组成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各自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审美习惯与审美观也是不同的。少数民族与我们的风格与特点也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与节奏上也有并不一样的特色。然而很多青年人都青睐于流行音乐,缺乏民族音乐知识,审美观范围也就相对狭窄,更为严重的行为就是对明星的刻意模仿。对于这些没有自我意识的行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不杜绝,否则就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素质,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观的提高与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促进理解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作用。《十面埋伏》是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它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富有交响音乐艺术,使当时的战争场面得以再现,给人一种和平的向往。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以及学习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是能够透过艺术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一)创新教学手段
生命力满活力就要用创新的手段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民族音乐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得以传承。民族音乐要在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上要注意贴近生活,跟随人们需求与时代要求。整合资源是最有效的方法,流行民族音乐,使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学。在青年歌手大赛中,比赛内容也加入了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这样就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比赛中创新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也得以流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创编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词,使民族音乐更为丰富。
(二)科学教学方法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知识一个接球者,这是传统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学生没有主动性,不积极,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局面下,教师与学生是很少交流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加以提高是很难的。
第一,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看和听。教学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与课件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课堂内容与形式得到极大丰富,同时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对音乐的感知与想象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出与练习的过程。给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想象与发挥,用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与创造,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五、结语
当代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教师应该承担这个使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2
摘要: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学院派”观念,建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身处汉中本地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身边的民间音乐精髓好好挖掘发扬光大,以此形成自身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特色。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汉调桄桄;传承;发展
一、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现状
汉中音乐教育专业同其他各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一样,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国家新课标中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摇篮——本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却很难找到当地民间音乐的身影,所开设的有关介绍汉中本地民间音乐的课程少之又少。通过对目前的在校生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对本地区的相关音乐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正视我们的本土音乐的研究和传承价值,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发展,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科特色得不到体现,这是汉中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音乐教育专业应重视本土音乐教育
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学院派”的观念,建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身处汉中本地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身边的民间音乐精髓好好挖掘发扬光大,以此形成自身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特色。
历史上,以汉中及其周边地带为主的陕南地区是中华民族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由于和邻近省区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交往,文化艺术历经当地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发展,形成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各类民间艺术。这些民间音乐艺术诉说着历史发展的渊源,展现着历史行进的脚步,是们生产、生活、劳动集体智慧的体现。但是,在我们整天参与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却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这些音乐渐渐渗透我们的音乐生活,尤其是国内地音乐专业教育体系长期的推广传播和教育学习,新一代音乐学习者已缺乏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使民间音乐渐受冷落。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音乐的不断冲击,民间音乐又受到了港台、网络音乐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热爱民间音乐的人是越来越少。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将成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将担负起传播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对民间音乐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特殊部门,应尽快承担起拯救、传承、发展民间音乐的重任,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目前,我校音乐专业对中国众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很少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就连身边活生生的民间音乐瑰宝也是缺乏研究,这是作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师生的一大遗憾。音乐专业学生,应首先学习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音乐遗产,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继承和发展本国音乐,继而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本土音乐教育对汉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文化习俗融会交流的特点,使各县区都形成了非常丰富独特的地域民间音乐资源,其中地方戏“汉调桄桄”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汉中市 “汉调桄桄”的发源地,它与秦腔有着一定的脉承关系的。很早以前,老秦腔向南流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了汉中地区。清朝乾隆年间,洋县一带的秦腔艺人借用当地的方言、山歌、小调等,丰富了原来的唱腔曲调,使老秦腔的音调、风格,不再像秦腔那样高昂激越,强烈急促,而变得柔和细腻,缠绵悠扬了。从而,就形成了汉调桄桄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由此可见,汉调桄桄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起来,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我们身处它的发源腹地却没有看到过一场汉调桄桄的整场演出。我在想,这个极具区域特色的剧种如何在我们年青一代的音乐工作者手中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呢?而不至于像很多传统剧种面林濒危灭绝的境地?于是我准备带学生进行一次采访活动,这也正是利用区域优势对学生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带着几名学生采访了几位汉调桄桄剧种的老演员。在她们那里,我们了解到了汉调桄桄剧种的雏形、创立、发展、辉煌直至今天传承危机的过程。演员们从汉调桄桄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讲解示范其的剧种特色,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本土音乐教育课。由此笔者认为,开展本土音乐教育课对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从学习本土音乐开始,逐渐过渡到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性。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们了解到汉中这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特色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性格、生活习性,以此形成的特殊的音乐文化,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性格、爱憎好恶和审美习惯,而这具有区域性的朴素的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本土戏曲文化的审美选择,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此我们联想到我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我们多达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该又是怎样的五彩缤纷!我们的民族音乐该是怎样的具有多元性,我们有何理由对它置之不理而去崇拜别国的音乐呢?
2.充分认识本土音乐生存的现状,增强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汉调桄桄”这朵具有汉中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之花在周边地区曾经广受欢迎,也曾为陕西省的戏曲艺术增光添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一切音乐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使人们的审美意识、价值观等发生了多角度的变化,“汉调桄桄”这一极具区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它的传承、发展越来越让人担忧。我们这次采访活动极大地唤醒了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我们作为身处汉中本地的高校音乐专业的师生们有责任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把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继续绽放它的艺术魅力。
3.通过加强本土音乐教育,增强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提高研究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关于汉调桄桄剧种的创立、发展、剧目、代表人物、音乐特色等知识,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同学们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可是当我们真正地接触这个剧种的艺人,听她娓娓道来,加之声情并茂的讲解和表演,那些久远的年代,抽象的人物名称变得鲜活起来,同学们既增强了对戏曲的了解又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剧种的创立、发展过程。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为将来进行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的应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开端。
结语
传统乐种必须在其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中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以地方性高等院校作为本土音乐传承的一个平台,将地方乐种作为传承对象纳入当地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体系中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真正实现在高等院校里开设这样一个课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我们应该抓紧时间积极抢救民族音乐瑰宝,避免“人死艺亡”的悲剧发生。这次带学生进行传统音乐采访活动,它的意义不单是对“汉调桄桄”剧种本身的了解,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发挥区域特色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能否走进高师课堂教学作了一个示范性的启示。只要我们进一步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积极行动起来,相信发挥区域特色在高师实施本土音乐教育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的诠释.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 37 届世界年会[C].20xx
【2】《半月谈内部版》20xx年4月国内统一刊号CN11-1599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xx 年第1期
【4】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xx年第1期.
【5】谢嘉幸.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 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3
摘 要: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更是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担。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随着国际上对于各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而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所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教育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有关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否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反映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并且能否承担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研究。基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传承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责任,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据此采取具体的措施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从始创阶段就以“中学及师范音乐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早在195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的办学方向做了统一规定,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为主。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会议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改名为“音乐教育专业” 。这次会议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以首次确立,也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一方向规定了它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确保培养既掌握与时俱进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又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毕业生。这是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
20xx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之,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的音乐教育师资。
2、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要求方面,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就如教育部教体艺[20xx]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表达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之外,突出的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可见教育部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见教育部教体艺[20xx]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参与,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信,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本地区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培养本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使命。
在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我们注意到,口传心授是一直是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物质化的社会当中,许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仍然继续按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无异于自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音乐教育专业在中国各个省份普遍开设,其本身固有的文化教育优势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提供了教育的平台。
可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既是所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的使命,更是从事音乐研究及教育人员的责任。由此看来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大力提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4
一、加强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各个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率逐步上升,以及大学音乐社团、音乐比赛层出不穷,这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同时应当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分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二,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艺术选修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中选择一门。第三,高校要保证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和拓展。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营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应当通过音乐课教学和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5
【论文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xx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5
2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3蔡世贤、吴远雄合著.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韦千里著.将教学法贯穿于高师声乐课教学中.艺术探索,1998(1)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6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7
摘要: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声乐教学是学校为了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而创办的教学课程。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发展和完善好高等音乐教育。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
(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
(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一)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声乐课内容的安排决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是高职高专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声技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歌唱中的艺术嗓音,包括了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等。歌曲演唱则是提高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发声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实际练习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教师在一边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发声技巧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同时,小学生的嗓音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只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保护其在变声后仍然拥有健康的嗓音。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有助于保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的演唱技巧的训练,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1.增加声乐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大课上给学生讲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运动原理以及发声与咬字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的呼吸是不同于生活的呼吸的,它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感受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和感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2.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施教的。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演唱的成败。有些同学在唱高音的时候经常会吐字不清,教师就通过让口腔“打哈欠”的方式帮助学生抬起上颚,然后依照这种方法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发现了在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应该注重打开口腔,使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咬字的准确率[2]。通过“打哈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咬字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岗位,根据音乐教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声乐学习乏味枯燥,降低了对声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声乐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声乐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1.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练声,然后再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学生依次演唱过后,进行互相评议,比如“他刚才演唱的这首《北国之春》,不仅旋律舒缓,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很抒情,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的家乡”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排练、观摩、实践教学的方式为主。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比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学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一定正确的安排气口,把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教师也要将重唱、小组唱、歌表演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对学生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的胆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也能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并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教师可以阶段性地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合理的制定声乐教学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是声乐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声乐组合的合唱教学,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原有的声乐独唱技巧。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裁的需求,灵活的组织和调整声乐曲目的内容以及编排。以声乐组合唱排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音乐素养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选择一对一上课,当然,这部分学生要不就是声音条件好的,要不就是音乐素养特别高的,再者就是能发挥出其独唱能力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选择以5人为一组的可以二节连上的小组课,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中等生,在形象以及音准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第三种就是大概在15人左右的二节连上小组课,但是这部分学生整体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声乐练习的场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尤其是女同学,更要注重自身的体态形象。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步,从登上舞台的一刻就要做到按照舞台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便会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的素养以及舞台的肢体语言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声乐发声技巧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创新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贝莉.创新方法改革形式———论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J].艺海,20xx,(10):130-131.
[2]刘明华.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xx,(01):211-213.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8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要求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唱,还要会教。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音乐教育”的特征,但是,过分注重专业化声乐演唱,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音乐教育不相适宜。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如何让声乐教学更加符合现今的音乐教育专业。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xx(5).
[2]张晓伟.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综合能力培养[J].参花(下),20xx(4).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9
〔摘要〕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倾向技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一言概之为重专业技能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以此导致的后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需求,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思考。第一,明晰师范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第二,丰富应用型音乐教育实践内容。第三,建立双导师指导培养方式。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更新,以期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乐教、能教、善教意识,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型音乐教育者。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湖北师范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倾向技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一言概之为重专业技能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以此导致的后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需求,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此类问题成为制约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阻碍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发展的鸿沟。从总体环境来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近十年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教学质量、稳固学科基础、创新教育特色,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探索音乐教育发展之新思路,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陈旧教育理念,力求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培养更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从自身发展来看,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xx年正式创建。现有音乐学、舞蹈学和舞蹈表演及播音主持四个专业。20xx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音乐)、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xx年成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xx年起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音乐学院自身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陈旧形成了一个矛盾共同体,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新的音乐教育模式。综合内外因素的考量,音乐学院诚邀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地方音乐教育同行多次举行会议,共同探讨我院学科建设发展之路。以期培养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明晰师范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专业音乐表演人才抑或是音乐教育人才?这个问题一直较为模糊而处境尴尬。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而不是音乐专业人士。①毫无疑问,高师音乐院校应该是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非音乐表演人才。很多高师院校在理念上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倾向于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中钢琴、声乐等技能性课程比重较大,对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对忽视。诚然,期望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奏家、演唱家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有的教师素质既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既是人生导师也是音乐教育者,既有教师水平也有专业能力,既有班级管理能力也有音乐引导能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以某种专业技巧的提升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完善的教师职业素质为首要任务。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新时期背景下结合“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尤其是具备乐教、能教、善教意识,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体表述为:第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高尚,献身教育事业,追求卓越教育,教育视野开阔,敬业爱岗,爱生乐教,严谨治学,人格健全,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第二,具有厚实的学科功底。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成绩优良。第三,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水平三项中至少有两项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应达到的等级至少高出一个等级(必须是国家测试等级);其他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达到学校测评的良及以上等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至少具有1项特长。第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成功申报并完成1项校级及以上教育科研项目。如果该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可替做毕业论文。第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首创精神。不断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新提高、寻求新突破,不断超越自我。第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不断提高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宽广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根据卓越计划项目而修改制定的培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发展的状况,强调音乐教育在知识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全面性。并突出了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在毕业之时顺利入职、适应工作环境、挖掘自身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应用型音乐教育实践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主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队伍。因此,教育实践环节是他们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结合,同时也是他们走向教师岗位的前期准备。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改造、培育人类本身的活动。教育科学本身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②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更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但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上还存在诸多缺失,难以使学生通过相应地实践环节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主要表现为实践次数较少、实践内容单一等方面。针对此类问题,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相应改革。推行分级实习制。分级实习制是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实习的制度,促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反复巩固知识水平、教师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只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发现了自身在知识结构上、班级管理上尚存诸多问题,此时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想通过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但却难以再有时间回归课堂。因此,改变现存的单一实习制以促进学生教师能力发展成为我们急切解决的问题了。丰富实践内容形式。过去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由专场演出组成。这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器乐、声乐上的表演能力。但作为未来的师资力量只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其他能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教师潜质,我们进一步丰富了音乐教育实践内容形式,将实践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教师教育实践模块,一个是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师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基础训练(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班主任管理与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基础、中学音乐教材分析与研究、音乐软件的应用与网络学习、“我的教师梦”演讲比赛等。这些实践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一名优秀的中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包括艺术沙龙(音乐与诗歌研讨活动、地方音乐文化研讨活动等)、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优秀中学音乐教师案例分析、小乐器制作与合奏、中学舞蹈创编、校外中学音乐课堂见习等。这部分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及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
四、建立双导师指导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上,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制度。以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轴心点,加强建立与地区音乐教研室、地区各中学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式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任教师与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共同体”,共同制定见习培训方案与目标。具体措施为:1、校内教师与校外中学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全程相结合。聘请本地区各中学的优秀音乐教师,通过特聘方式把这些教师纳入到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导师队伍中,使这些导师在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其特长,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2、音乐理论学习与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体验相结合。以三位学生为一组配备学院教学理论指导教师和中学实践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深教师处获得切实的指导。由校内导师、中学导师共同授课、指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共同学习与个性音乐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课外活动等形式,带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都设有教育见习周,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要亲自到中学进行观察和学习。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一个完整学期,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导师”共同协商确定,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提供论文的实践资源。3、应用音乐理论知识与解决音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一、二年级时期校内指导教师跟踪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校外中学一线教师则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大学三年级时中学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教学问题给予一定的提示,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阶段。大学四年级则完全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最终获得完整的音乐教师职业能力。
五、结语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针对音乐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探究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考。明晰培养目标是对培养模式探究关键所在,有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就有了正确的导向,才能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继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音乐教育人才。丰富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则是强化音乐知识结构,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举措,是巩固理论完善职业素养的有力保证。构建贯穿大学四年的双导师指导培养方式则能及时地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动态和自我不足,适时地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完善自身。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更新,以期培养“以人(生)为本”音乐教育理念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演唱、演奏、示范、解读)、良好的职业能力(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卓越中学音乐教师。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0
1. ”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专业“ “音乐教育”是指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或者音乐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专业。而“音乐表演”则是指音乐学院中的“音乐表演”专业。如:声乐专业、器乐专业、作曲专业等等。 在现行体制下,二者之间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教学目标都是培养我国急需的各类音乐人才。前者是以培养各类院校的音乐师资为主。后者则是以培养各类艺术院团的音乐表演人才为主。当然,也不排除“音乐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可以到各类院校担任教学工作。
这一点也是由音乐教育特有的互通性所决定的。然而高师音乐教育与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教学毕竟有着不同的地方,首先表现在两类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与专业教学的程度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而后者则可能更偏重于专业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这种差异导致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同侧重。
我认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应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主攻方向。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方向上还应有更宽广的层面,即在承担培养各类学校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同时,需要从更加长远的目标着手,逐步培养能承担音乐学各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公众音乐教育普及、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教育事业建设规划等诸多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同时,还应该在提高整体国民艺术素质,发展全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关于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学实践
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早在1998年就开始制定了音乐教师标准,从8各方面详尽而具体的规定了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作为音乐教师除了具备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学生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
在音乐学院的固有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受“专长教育”意识的影响,似乎已经习惯于以培养“专业继承人才”为教学目标。致使专业重点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师资过于单一,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出现。以至于有家长发出“我的孩子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所以只有考音乐院校”这样的感叹!甚至诸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也呈现 “功利意识太强、专业知识面太窄、文化底蕴太过薄弱”的特点。究其原因, 教学理念的偏差与课程规划的不合理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要纠正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教学方向。所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当始终考虑并努力改善的教学重点之一。
2.1.1综合音乐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从“一专而长”到“多专并长”。如:在学生参加的各类艺术实践(校内演唱汇报、校外公开音乐会、专业技能比赛、舞台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活动、音乐作品创作实践等)中,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从拟定计划开始、经过组织排练、到实施具体的实践演出活动、再到最后总结存在的问题与实践收获。培养学生从事综合性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并从社会公众对音乐的认知角度评价其质量与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将大有裨益。
2.1.2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可分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或进行社会调查,在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化、公众音乐知识普及、对外音乐交流等方面开展实践。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与提交有一定深度的实习研究报告,锻炼学生在进行音乐文化与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播、辅导、教学、交流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积累必要而可贵的实践经验。
2.2.对照“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向根据各地音乐学院实际实施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以下四个试点课程板块调整。
2.2.1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2.2.2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音乐风格与体裁、合唱与指挥、钢琴基础、形体与舞蹈、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教育专业课: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传媒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实习等;声乐理论与演唱:声乐(小组课、个别课)、艺术指导 课、歌唱呼吸训练课、声乐教学法等;器乐基础与演奏:器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 2.2.3公共选修课:在全院范围内跨系选修并取得学分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在“音乐教育”系或专业内可选修并取得学分的课程。 专题讲座:由本校专家和校外专家主讲的相关研究专题、文化专题、艺术实践专题等
,由学生撰写报告根据实践情况给予计算学分。
2.3教学方法与授业形式应有所改革
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基本上仍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单项技能传授”,这容易因教师自身专业水平高低和艺术特点的不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利的。
2.3.1首先,应考虑将“单项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逐步调整为“多项知识综合教授”,即力求技能点与知识面的有机统一,既掌握了独立的专业知识(如声乐、器乐等)又能与系统的综合性知识(如音乐史、专业教学法、教学心理学、舞台实践经验等)融会贯通。而过去常有的“一学期唱几首歌、一年弹几支曲”的现象则必须避免。
因此,我们提倡把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前后连贯、左右疏通”, 使其形成“立体”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理解的能力。练“视唱”的时候增加对视唱乐曲的“旋律与和声”讲析;分析音乐作品时应讲到其涉及到的音乐史、文化史的深层背景知识。
2.3.2从专业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里我们不难看出,现今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单一专业“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所以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单一专业的局限性。
2.3.3在保证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前提下, 本着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原则,适当调整专业必修课程,增加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强调选修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培养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探究意愿,拓宽学生的认知面,强调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具备多元化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音乐教育人才。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专业要在教学实践的改革中有所进步并取得实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作为教育机构的相关高校,是否能在当前教育改革现状富于变化与高速发展过程之中,准确的把握住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合理定位各专业学科的本质特点,狠抓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从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思想高度,以一种大教育、大文化的发展的目光,去努力关注音乐教育事业,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2] 王跃珍.试论高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 [J] 音乐探索,20xx(2)
[3] 蔡世贤、吴远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示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教育部.国家音乐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 吕玲、冯坚.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探索高师声乐教育改革[J].中国声乐、20xx(3)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1
尽管普通中小学尚没有专门设置舞蹈(学科)课程,但在实践中,丰富多彩的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的少儿舞蹈,以及各种与此相关的竞赛和专题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学录用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即兴创编作为对应聘者的重要考评项目。尤其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具有舞蹈特长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较具有声乐、器乐、作曲特长的毕业生更容易求得音乐教师的职位。
教育市场的需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近年来,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毕竟音乐教育专业不是舞蹈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师资、生源素质等,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舞蹈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难怪某些专业舞蹈教育界人士对音乐教师担任舞蹈教学任务的普遍现象感到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xx年9月,国内师范院校学报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舞蹈教学论文近500篇。但直接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相关的文章不足50篇。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类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学时的问题;关于音乐专业学生舞蹈素质、条件与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观念方面的基本问题,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问题和舞蹈类课程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问题。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舞蹈课程
培养目标与规格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三方面的整合。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合奏、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在减少用人成本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要从个体发展和学科角度来看,某一个体同时具有如此全面的艺术教学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每一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人能同时习得需要不同智能支持的多种艺术技能。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艺术教育属于普及型的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可以是低水平的。艺术师资培养中的粗制滥造会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学中的粗制滥造,也必将影响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或者由于教师艺术水准的低下,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
从理想和实际结合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在胜任普通音乐课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课外活动的教学能力,对需求和培养双方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所中学或小学,当其规模较小时,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应有2--3名音乐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会需要4--8名音乐教师,每位教师除了能胜任普通音乐课堂教学外,可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某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从中小学讲,这样的教师较易于保证教学质量;从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培养结果来看,这类培养规格具有较多的可行性。
当较多地从市场和个体发展的实际考虑,我们会看到,少数具有某方面艺术专长的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有的中小学专门招聘从事某种课外活动(如舞蹈或器乐)的教师。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公司、私立学校等,专门招录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毕业生。
重新认识和界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舞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比如:
如果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尽可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统一标准的培养规格,即以宽厚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并具有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那么,舞蹈类课程是否只能维持现状?甚或随着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的兴起,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舞蹈类课程是否会逐步缩减?
如果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擅长于某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那么,舞蹈课程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课程;另一类则是面向部分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和培养具有舞蹈教学和编导能力的课程。
如果较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多种需求,允许较少部分学生在能保障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计算机音乐、舞蹈、音乐教育学等),他们可以面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聘工作岗位,也可自谋职业,还可通过加强外语学习,报考硕士研究生。那么,面向舞蹈“专业”方向的舞蹈课程,就可以在上述舞蹈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专业化的内容。有舞蹈专业的院系,可以允许这些学生选修某些舞蹈专业课程。
非舞蹈专业是否要强调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
艺术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体是艺术作品及其表演或展现,从学生角度讲,他们最缺乏和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深入内心的美好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从中小学教师角度看,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在艺术类课程实践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不可能是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但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歌唱和演奏等,在技术水平的高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上不必太苛刻,但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要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跳一段儿童舞、做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组合,或弹奏、演唱一首幼儿歌曲,也要在视觉和(或)听觉上给人以自然、协调、流畅的舒适感,动作和(或)音色、表情和韵味(风格)给人以艺术美感。
作为未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在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是内在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艺术操作行为习惯,是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习得,既是艺术专业学生培育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艺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艺术操作行为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修养,是“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的重要基础。比如,课堂上,教师的艺术表演或操作行为的示范要具有美感,“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欲望、唤起学习兴趣。而这种美感相当程度地依赖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良好艺术操作行为习惯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操作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课堂上缺乏美感的行为或现象及时给予纠正或调节。使学生在一开始的艺术学习中就追求美。否则,不良操作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不讲究艺术形式感的操作结果,会导致艺术教学活动缺乏艺术美感,看似红火热闹的音乐课堂恐怕早已离开了艺术的本体或音乐“主线”。
最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舞蹈队、合唱队、乐队的排演,不仅对参加排演及其竞赛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教益,而且对观看表演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艺术类课外活动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学区乃至社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许,不少人仍然在强调学校艺术活动的“业余”和“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业余”与“专业”主要指艺术学习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层次等要求不同,而对艺术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追求则是一致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不是对峙的矛盾,雅俗共赏是普及性艺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性艺术表演的共同目标之一。“普及性文化活动”不该自甘“低俗”,“专业性艺术表演”也不应以“曲高和寡”而自傲。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舞蹈队的表演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通过大众媒体(如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传播,对学校乃至社会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内行人不难看出,这些业余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学校舞蹈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相当程度地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水平。
此外,笔者建议,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尤其是基础性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xx(2)
[2]张琳仙:高师舞蹈课堂教学思考[J].舞蹈,1999(4)
[3]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xx(3)
[4]冯爱云:高师舞蹈课的基本特征与相应策略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2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钢琴即兴伴奏与音乐艺术表演的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这门技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对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有效措施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新兴起的综合性音乐学科,涵盖了多个学科的音乐知识与技巧。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的音乐技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素质教育被提出,这就对高等院校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施缺乏合理性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的钢琴基础课程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并且分阶段性的开展教学[2]。在钢琴基础课程中仅仅是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而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只强调配合弹奏,并且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时间较为集中,这就使得钢琴基础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之间的重要作用与优势很难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相关学科的必要支撑
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相关的学科涵盖了钢琴演奏、声乐、视唱练耳、歌曲写作等[3]。而这些学科都有着自身的教学体系,并且分学科进行教学。在实际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顾及自身教学学科的专业性,而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练习,这就致使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的必要支撑。
(三)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过程中,将钢琴演奏、歌曲创作等分割开,认为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能是钢琴基础教学以及钢琴专业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没有关系。这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这样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二、改善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的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
在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了解其他音乐学科的主要特点。针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内容来说,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基础是声乐课程与钢琴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时,应该设置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与钢琴基础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除此之外,通过钢琴曲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钢琴乐曲的结构布局,从而更好的掌握钢琴乐曲曲式的规律。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可以与音乐曲式课程同时开展。例如: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可以在大三阶段开始设置,大三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和钢琴知识,在这基础上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二)加强相关学科的支撑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支撑。这就需要广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高度的重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积极的转变以往的教学与学习的态度。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应该注重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相关其他学科音乐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讲座、交流学习、演讲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并转变部分教师将声乐和钢琴学科的学习作为唯一提高钢琴演奏技能的途径。
(三)创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形式
针对以往的较为单一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形式来说,有碍于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必须创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形式。针对钢琴即兴伴奏教材而言,高等院校应该采用充分涵盖了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基本内容的规范性的教材[1]。其中应该包含钢琴即兴伴奏的音型、指法、高潮处理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模式方面,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内容应该包含钢琴即兴伴奏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钢琴即兴伴奏示范操作、检查学生作业三方面。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2]。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等院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进行改善,以此完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参考文献]
[1]魏韶亮.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问题剖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6:238-239.
[2]段建淑.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xx,03:245.
[3]蒋帆.论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D].华中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3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存在着课程构建不协调、课型单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需求等问题。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之后,我们可以借用网络技术中的“链接”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创造出一种合作、探究和开放的音乐教育舞蹈教学模式。
—、课型间形成“思维链”,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活动程序框架的构建,是舞蹈教学课型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高师舞蹈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或曰形体训练,多采用“传递——接受式”的“口传身授”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_定的知识时还比较可行,但舞蹈教师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形式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此提出“五种课型教学法”,即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研讨课、创编课的设想,以上几种课型虽然都可以独立成_门课,但是各种课型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理论课为其它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实践课又能映证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和提出的观点,有了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指导讨论和创编,观摩课为创编课提供素材,丰富所学知识等,各种课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各课型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构成“思维链”,_堂有效的舞蹈课就应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多元化的舞蹈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主要使用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其次,要有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教学特色和实现教学目标,运用舞蹈作品分析、情景模拟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现场授课与实习指导、开放型自我实践、引导性与探索性结合实践三个主要的层次。最后,要注重多重性的能力培养,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操作和专业知识运用上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舞蹈素养需求接轨。
二、教学内容形成“知识链”从体验型向探究型教学模式发展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舞蹈开放式教学更应注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舞蹈实践,以及对舞蹈信息资料的分析整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包括意志、毅力、信心、兴趣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内的思维方式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里的“体验——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的方法(或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模仿学习为主要途径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是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需要的_种新型舞蹈教学模式。
比如针对一节汉族民间舞课,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特色具代表性的汉族舞蹈片段或优秀剧目,并鼓励学生在观赏过程中自由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关注动作,有的关注情绪表情,有的关注道具服饰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及个体关注问题的不同,让大家自由组成若干个探究小组,自主确定探究的内容。如汉族地区的历史、宗教、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民族音乐的特点、民族舞蹈的风格、舞蹈动作的特点等,并引导学生运用书籍、影视、网络、社会生活等资源,通过观赏、体验、回忆、讨论、分析、查阅、调查研究等多种探究活动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去展开探究。在综合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1步分析、掌握舞蹈的体态动律以及基本动作,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_步分析和体验汉族民间舞的舞蹈语汇及其风格,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体验这些文化因素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链”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这就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形成“教”与“学”的“链接”。
首先是舞蹈情境创设与生活实际链接。如在学习藏族民间舞踢踏动律时,让同学们找下楼梯时,膝盖放松、身体重心向下的律动,为的是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找到动作感觉。这时让他们想象:在楼上听到朋友在楼下呼喊,急急忙忙下楼梯时的膝盖颤动。这样通过把舞蹈动作放回曰常活动中去的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增加舞蹈表现力。同时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动作产生的源泉。这是学习舞蹈动律的有效方法。
其次是学生活动与教学相链接。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有趣的活动,践行让学生玩中学、学中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舞蹈的乐趣。如舞蹈元素中的步伐学习环节,在同学们学会步伐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列、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参与者的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编创和组织策划能力。
最后是知识内容与情感的链接。有诗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诗把舞蹈作为人们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抒情性是舞蹈的表现要素,也是把音乐中的情表于形的重要手段,舞蹈和音乐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相融合,如舞蹈基本训练采用歌曲作为伴奏,让学生学会用艺术加工过的肢体语言去诠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表演打下基础。
四、教学手段中形成“信息链”推进教学模式的曰益现代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掌握和运用知识。教育心理学则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够获得65%的知识。多媒体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它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再将这些内容有机组织、安排、结合在_起。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涵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同学们解释清楚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让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多方位的空间,充分调动其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关键,现代化手段不仅可以使舞蹈实践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它的重复再现功能也为学生进行模仿、对照练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可以开展其他的舞蹈教学活动,如利用电教设备开展舞蹈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舞蹈鉴赏课,利用DV录像保留舞蹈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等。在基础训练课中如果让学生从录像中看到自己,便对自己的优缺点一目了然,也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份教学资料。
另外,过去学生了解知识只能依靠单一的教材和老师的讲解,但不论是哪本书还是哪个人,知识的容量和广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随着网络、通信的发展,在信息飞快传递的时代,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最前沿知识。资源共享、知识更新的速度让我们能够全面获得第一手资料(文字资料、舞蹈音乐资料,与舞蹈相关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及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改善过去学生只知道死抠书本的情况,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无论对于高师教师还是他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哪怕高师学子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学会搜集、查找、运用这些资料,响应“终身学习”的号召,让这些资料成为无尽的知识财富,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02.
[2]蒙妍“体验一探宄”教学模式在高师舞蹈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研宄[J].梧州学院学报,20xx,(4).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4
一、如何才能找到正规的帮写机构。
论文帮写机构的正规与否,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资金安全和论文质量,而网上的帮写机构数不胜数,如何才能在成千上百的帮写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呢,这些方法不容错过。
1、自身网站排名靠前的。
正规的帮写机构,很多时候都是不缺客源的,大量的点击率、成交量、好评率会让该帮写机构在在百度、360等搜索平台的排名靠前,并长期稳定活跃。
2、网站布局合理的。
网站的布局是一个帮写机构的门面,一定程度上会让客户决定是否要选择该家帮写,所以凡是正规一点的帮写,都是注重自身网站布局,并且有实力让布局精美、合理。
3、有完善服务流程的。
正规的帮写机构,会制定一套完善的服务流程,全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不会东一下西一下,做事没章程。
二、帮写音乐论文的价格是多少?
了解帮写的价格也很重要,很多人都在价格上吃了亏,所以这里重点说明,音乐作为一个大专业,下面还细分了4类小的专业:声乐专业、器乐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录音专业,不同专业的帮写价格都不同。
论文专业
字数
价格
声乐专业
4000字以下
500元/篇
4000字以上
加收100元/千字
器乐专业
5000字以下
800元/篇
5000字以上
加收140元/千字
音乐教育专业
5000字以下
800元/篇
5000字以上
加收100元/千字
录音专业
6000字以下
1200元/篇
6000字以下
加收130元/千字
三、帮写音乐论文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帮写方式的选择。
论文帮写的方式有很多,大致分为网络、线下、个人帮写这几类,其中个人帮写的风险性是最高的,特别是陌生的个人帮写,不管是资金还是售后都没保证,大家最好选择熟知的,或者是正规的大型帮写机构/公司。
2、帮写的最终价格。
这里说的是帮写的最终价格,有些骗子帮写前期报价很低,但是不包售后,如需售后要另收费,这个时候主动权就在帮写手里了,所以要找一次性包含全价的帮写。
3、注意付款的方式。
正规的帮写,都是先付定金,再结余款,不会在没写稿前,就让客户支付全款,并且采用的支付方式,基本为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这几类。
四、帮写音乐论文前,需做好哪些准备?
为提高帮写的效率,早日完成帮写事宜,大家应做好以下这些准备:
1、时间准备。
音乐论文的帮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果是音乐职称论文,后续还会涉及到发表等问题,所以为了不错稿交稿日期,大家应提前做好时间准备。
2、论文写作要求准备。
在帮写前,一定好想好自己的帮写要求,包括专业、题目、字数、截稿日期、查重率等等,这些要求不仅会影响后续的报价,而且后续写手帮写也是按照这些要求来写作的,即使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也是按照这些来修改的。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5
摘 要:视唱练耳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它涉及到培养一个人的视唱、音乐听辨以及乐曲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历来受到从事音乐专业教育的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对如何提升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程综合性;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已圆满落下帷幕。同往年相比,本次大赛首次纳入的合唱比赛,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合唱比赛中,四声部视唱测试又成为整个合唱比赛的一大亮点。四声部的视唱从音乐的角度上说,它体现了音乐学习者对视唱、旋律听觉、和声听觉、节拍、节奏的准确,以及对乐曲综合能力的掌握。这些都是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得以训练和提高的。作为一名在高校中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我想在此对视唱练耳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视唱练耳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它作为一门音乐教育的启蒙课程,同时作为专业层次学习的必备训练手段及技术理论课程,历来受到从事音乐专业教育的人们的重视。
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受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为音乐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学好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正如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所说,"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课程"。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的综合性是近年来教育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一专多能"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或少数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师是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宗旨。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地、带有普及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视唱练耳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贯穿于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中,是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再现。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加强视唱练耳与其它音乐课程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势在必行,因为它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视唱练耳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联系密切。脱离了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将无法进行。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中,乐理对视唱练耳起到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作用,使教学更具理性化。音高、节奏的认知和听辨,音程、和弦的性质与结构的掌握,各种速度、力度、及其它表情术语的熟悉等都需要从系统的乐理课中获得。而视唱练耳对乐理又是一个具体实践的成果展示,具有可感性,二者互相渗透、联系紧密。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中,过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音准和听辨能力的训练,这是必要的,但忽视了视唱练耳练习中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学生掌握歌唱中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常见的四声部合唱,就是建立在多声部视唱的基础上。多声部视唱表现力丰富,尤其是多层次的立体节奏,各种类型的节奏交错进行,节奏线条较为复杂。合唱这个多声部元素就是建立在唱好单声部的基础上,在和声学音乐的理论原则和运动规律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唱好一部合唱作品,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音准、节奏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立体音乐思维,进行横向、纵向的整体把握,协调配合,才能完整的表达音乐构思。
二、视唱练耳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普及视唱练耳的素质教育也有更高更新的认识。如各种形式的音乐考级层出不穷,其中的音乐素养考级,就把视唱练耳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同时,音乐素养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迎合广大爱乐者的学习要求。然而,也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部分学生视唱练耳的学习现状来说,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欠缺
众所周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包括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所招收的学生,其来源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或部分师范类艺术中专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受到过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没有或者很少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在我所生活工作的西部回族聚居区此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较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所受到的基础音乐教育,以及自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些学生在音乐的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音乐知识欠缺。
(二)扩招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专业的招生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改的新举措,是普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扩招前专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1对1的进行教学。然而扩招后,许多教师不得不承担起大量的教学任务,从而出现扩招后师资力量的短缺的现象,是导致教学质量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它需要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强,键盘技能好及综合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老师进行教学。而目前,除知名的音乐院校有专门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外,其他大部分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师无论从专业对口,学历层次,学术能力,师资结构等方面离高标准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如我所任职的音乐院校目前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只有两名,要达到合理的师生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视唱练耳教学的改进措施
前文提到的由于"基础教育的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种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学习音乐的学生,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基础,树立"分层管理,分流培养"的教学理念
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更应注重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如多进行模唱、构唱及旋律、节奏的听辨,用乐理知识指导学生对调式、调性、色彩的听辨以达到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采取"分层管理,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 如对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达标后,可同意他们提出的"免修"申请;对视唱练耳有一定基础,又对学习具有积极性的同学,采取"选修"制;对少数视听、视唱能力较强,并有意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的同学采取"主修"制。例如近两年,在某些知名的音乐学院中举办了视唱练耳的主修音乐会,使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并使主修此课程的师生看到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定期举办类似的视唱练耳主修音乐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国家教委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而且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的教育方式,在不增加授课教师负担的情况下有利地整合学生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打造一支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由于扩招,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专业技能小课的教师,周课时数由原来10节到现在的30节;专业小课改为小组或大班课。就西部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由于师资薄弱、学生多、教学设备配套不完善,导致视唱练耳课每个班级上课人数多达七十人左右,同时,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音准节奏无法保证,致使因材施教难以正常进行,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解决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一支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能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其次,学院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部分教师去更高水平的音乐院校进行观摩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从而使教师团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学理念,使师资力量得以加强,以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新的教育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探讨,经常采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加强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的全面认识,促进学风建设。
现行的"宽进宽出"制度是造成音乐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分学生在进校前对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没有更深的积累,只了解简单的简谱或线谱知识,同时,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底线的要求,再加上视唱练耳考试的分值占总分比例较低,只要技能课考试过关,就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视唱练耳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本学年我学院某班的视唱练耳考试成绩中,及格率高达70%,然后优秀率仅为5%。这充分地说明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大学的视唱练耳课程学习中,他们的最高标准就是"60分万岁",根本没有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上课好像仅仅是为考勤而来,学习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忽略了知识的积累是靠学习者不断的反复、不断磨练才能得以掌握和提高的。
视唱练耳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视唱和音乐听记。视唱是借助于视觉进行视谱的,但更重要的是凭借内心听觉将乐谱中的内容通过人声加以实现,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是一味的反复模仿,课程的单调性使部分学生常常持漠然、消极的态度对待视唱练耳课。因此,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听多唱、加强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的融合学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合唱排练,各种形式的声乐演唱以及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通过听、唱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提高内心听觉能力,培养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兴趣。其次,通过课堂回课与课后的抽查的方式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加大视唱练耳课程的检查与考核的力度,达到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态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多数学生在平时的视唱练习中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所以在授课时,应提倡教师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深刻认识和全面分析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音乐情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视唱,通过有表情的视唱,既能对音乐的各要素进一步了解,又能积累一些音乐语汇,将音乐中的乐句划分、旋律的强弱以及节拍的律动、表情术语的运用等在视唱中体现出来;再如,通过欣赏贺渌汀的《牧童短笛》使学生了解它是一首二声部五声性,具有巴赫创意曲之风的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无论从调式、旋法还是表现力上都是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从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视唱练耳是一个综合而又系统的课程,作为专业层次学习的必备训练手段和技术理论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从事该专业的人们所重视,因此,如何全面提升视唱练耳教学水平,培养一个在音乐上具备规范而科学的视听能力,并能够较深刻地解读音乐作品,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解读运用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受教育者,是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合集15篇》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毕业论文资讯,敬请关注《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如您有论文需求或投稿,欢迎发送邮件至:1624136919@qq.com,也可在下方表单信息中填写您的信息,便可得到专业解答哦!〜(✿◠‿◠✿)〜
本文标签:山东毕业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合集15篇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lwzdw.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自行上传,仅供参考。
2.用户上传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互联网信息治量繁杂,本站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真实、准确,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承诺会在1小时内审核并删除相关内容,联系方式:0531-58783396/18615575405,服务时间:8:00~21:00。
3.本站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原作者,用户使用本站资源,应自觉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原作者及本站的合法权益。我们尊重版权并致力于保护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请联系本站小编:0531-58783396/1624136919@qq.com,我们将为您的文章注名,感谢您的分享!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合集15篇】相关文章:
- 提升论文质量:2024年艺术类毕业论...08-28
- 2024年艺术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08-28
- 数据可视化在2024年艺术类毕业论文...08-28
- 高搜索量艺术话题:2024年毕业论文...08-28
- 如何平衡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在2024...08-28
- 艺术理论创新点挖掘:2024年毕业论...08-28
- 解决2024年艺术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08-28
- 提升2024艺术论文深度:文献综述撰...08-28
- 如何撰写引人入胜的2024年艺术类毕...08-28
- 2024年艺术毕业论文选题趋势:热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