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提出
学困生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学困生问题”也是近20年来教育界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钟启泉教授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一般学困生在全体学生人数中的比例为8%~10%。在美国的全部学龄儿童中,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学困生)比例高达10%~20%;在日本,学困生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七五三”的特点(即高中生七成、初中生五成、小学生三成为学困生),这充分说明学业困难的儿童随年级递增而出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一度被视为“现代教育病理”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学困生”研究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在中国,学困生现象也十分严重。最近几年,在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苏和江西等地纷纷出现了一些民办教育机构,专门招收中小学学困生。“为何这些以学困生为招生对象的学校,可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那么繁荣”?以上现象足以说明学困生的问题依然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国基础教育从“减负”到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一改过去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资源也比过去好多了,但是学校里依然出现很多学困生,教师依然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好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和欣赏。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时的个体差异,允许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要学会欣赏和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发掘其闪光点并激发其潜能,在爱与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科学艺术地鼓舞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本论文就是想以赏识教育为视角,探索解决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方法途径。同时,通过本文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全社会和教育界对学困生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
研究初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就学生个体而言,是帮助某个在学业上或德行方面暂时落后的同学,使其顺利获得继续成长的机会和动力,到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完善的自我人格。就整体意义而言,则是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使得学困生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机会和资源,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从个体意义上来说,是学生学习和思想的进步,从整个教育大局来说,则是事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实现,是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因此,开展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相吻合。通过研究赏识教育,可以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得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同时,通过研究如何把赏识教育和学困生转化进行有机结合,也可以丰富和充实赏识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扩大赏识教育的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
2.实践意义
本研究侧重于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原有的消极学习态度,从而将赏识教育理论有机的融合到学困生的转化中。通过该研究,引导教师发现学困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找到转化的有效方法,使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使得学困生也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对于个体而言,实施赏识教育有利于发掘学困生的潜能,使其能力有机会得以展现和提升;实施赏识教育更符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唤醒个体的心灵;实施赏识教育有利于消融师生之间的“我 他”关系,建立新型的“我 你”关系。对于家庭和学校而言,实施赏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育氛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使学困生融入其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和认识该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CNKI等文献数据库以“学困生”、“赏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从2001 年至今的此类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章,检索后发现基于赏识教育的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本研究综述主要就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研究和学困生转化研究进行历史总结与现状分析。
(一)关于赏识教育
关于赏识教育,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或研究者主要有:
1.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思想
虽然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研究著作中就赏识教育理论没有明确提出过,但赏识教育的光芒在其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处处闪现。儿童观的真谛——赏识,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陶先生看来,“孩子们的人小但是心思并不小,很多的家长总是将孩子放在一个不懂事、没有能力的平台上去看待孩子们,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构建的保护伞之下。” 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在继承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赏识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央教科所等研究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2. 周弘的赏识教育思想
周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同时也是赏识教育的提倡者和践行者。他以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为实验对象,通过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最后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他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四个字:“学会赏识”。他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即“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赏识教育理念根植于“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他的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坚信孩子“能行”,同时承认孩子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其内涵主要有:①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②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③赏识教育是家长快乐地教、孩子幸福的学的教育;④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好孩子”,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⑤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活成长规律的教育。
3.杨瑞清的赏识教育思想
作为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校长同时也是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的杨瑞清曾经在小学生中推行赏识教育,他主持了《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对赏识教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强调赏识教育的内涵应该主要包括:①学会赏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②学会赏识是大教育的理念;③学会赏识是促进生命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
4. 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其中许多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他指出:“对于孩子的想法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应平等对待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爱与关怀,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自由舒适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和教师不能对孩子的自由放任,而是在一定程度之内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 “他提倡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充满爱心的成功教育。其成功教育是最能体现赏识教育的本质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中,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此外,一些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如白媛媛(2010)、杨静(2011)、叶东升(2015)、黄秀琪(2015)、李森松(2016)、翟纯国、闫文华(2016)等都肯定了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并探讨了赏识教育的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普遍认同与接受了赏识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赏识教育与教学的结合应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但是较少研究者将赏识教育同学困生转化问题结合在一起。
以上就是关于《基于赏识教育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毕业论文资讯,敬请关注《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如您有论文需求或投稿,欢迎发送邮件至:1624136919@qq.com,也可在下方表单信息中填写您的信息,便可得到专业解答哦!〜(✿◠‿◠✿)〜
本文标签:山东毕业论文 教育论文 基于赏识教育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lwzdw.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自行上传,仅供参考。
2.用户上传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互联网信息治量繁杂,本站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真实、准确,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承诺会在1小时内审核并删除相关内容,联系方式:0531-58783396/18615575405,服务时间:8:00~21:00。
3.本站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原作者,用户使用本站资源,应自觉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原作者及本站的合法权益。我们尊重版权并致力于保护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请联系本站小编:0531-58783396/1624136919@qq.com,我们将为您的文章注名,感谢您的分享!
【基于赏识教育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相关文章:
- 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教育实践论文?11-12
- OBE教学理念的成果导向02-20
- 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错题的原因02-20
- 社会批评强调艺术与社会的互动02-20
-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新发展02-19
- 微信的机制特点和教育提供02-19
- 周作人对《小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02-19
- 如何在社区开展“生活体育”?02-19
- 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内涵02-19
-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