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管理论文1
2015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申报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超计划完成了张家界景区志愿服务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基于指导学生建设项目的所思所想,形成本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而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慈善活动,特别是不能把非营利性理解为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旅游志愿服务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非常注重经济效益,他们不愿培养未来不确定能否为其服务的实践学生,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实践难。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而有配套资金支持的旅游志愿服务,就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旅游志愿服务获得名利,学生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旅游志愿服务是沟通校企生的纽带,是校、企、生三赢的催化剂。
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
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时了解到,其旅游志愿服务以旅游咨询、文明旅游宣导、导览讲解为主,另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督等服务。这些服务以常规服务为主,而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比较少。
(二)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及效果
张家界旅游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如我们团队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旅集团在金鞭溪设置的咨询服务;三是由协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家界导游协会发起的导览讲解服务。
张家界三类型的旅游志愿服务中,张旅集团发起的旅游咨询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服务人次多,效果好,而政府部门和协会发起的旅游志愿服务,因缺乏常态性,影响和效果都较小。故我们须在很好地完成政府部门发起的志愿服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常态化运转下去。
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高职学院构建的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重视旅游景区志愿活动。
(一)多方重视共抓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
1.政府重视,项目引导
国家旅游局为了培养旅游英才,于2015年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旨在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期间众多立项的子计划都是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从政府审批的角度可见,政府也认可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系于旅游英才,旅游英才的培养可从志愿服务入手。
2.企业重视,配合实现
作为国家5A景区的张家界一直很重视志愿服务,特别是金鞭溪景区志愿服务更是形成长效机制。基于此,我们去张家界旅行社和各景区联系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企业立即与我们确定志愿服务时间、方式,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正是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学校重视,统一监管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派专人负责,按阶段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全程监管,落实项目成效。同时,后期还将采用本项目成果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大纲》,将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纳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之实践教学体系。
4.引导学生,认知志愿服务
在我国,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二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力”“免费劳力”,不仅琐碎事务都占用志愿者时间精力,而且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三是有些人将志愿者精神随意拔高,认为是“崇高”“神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些认知误区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在项目申报前,加大了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故团队成员积极性高,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为我们超计划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取得良好的成效和社会、行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本身就是个大型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适合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来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活动。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旅行社及景区的聯系、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完成。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应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按表形成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政行企校“五共”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须多方共举。政府从政策方向上引导,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设、共同监督来实施,共同分享培养成果,校企共同研讨形成可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本文是在国家万名英才项目实施后形成的,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志愿服务与旅游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并探索出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培育、建设、管理、分享、研讨的“五共”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既能扩大旅游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又能为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旅游专业开展旅游景区志愿实践教学提供成功范本,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增设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板块提供参考,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服务意识、专业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王瑾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策略的研究:来自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D].南昌大学,2011.
旅游管理论文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行业输出更加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大型旅游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必须有大量的旅游人才作为支撑力量,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真正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虽然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轨。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意识到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一些学校为追求经济利益和学生数量的增长量,严重忽略了学生质量的培养,导致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立方面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没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难以达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虽然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行了明确的划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各个专业的课程相似性较大,导致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方面没有突出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选择的,忽略了旅游专业和其他专业在知识体系上的相似性,导致一些专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被反复讲授,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同时,这种重复率较高的教学内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三)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理论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抑制了教学的实践性发展。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体系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才质量和总体类型的规划。旅游专业本身具体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确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一些笼统人才培养目标之外,还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状况设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和培养人才的师资队伍进行明确划分,采用专业性师资队伍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部分。教学设置中,需要合理安排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例如,公共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需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各个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例如,可以安排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景区管理以及饭店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平台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学校可以加强同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作为执教老师到学校开展教学演讲,让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提高技能。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导师深入企业,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传播到旅游企业的各个领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可以同旅游企业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可从实践基地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作为自身管理中的人才储备军。不仅如此,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参与旅游课程实践,为教师进行旅游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高效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模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旅游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校应该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旅游管理论文3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地区均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随着游客生态意识的提高,对于传统旅游管理中的生态成分有了更多需求,当然这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体的主要从生态旅游概述、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在具体的旅游生态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后续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不同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如下。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
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動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助性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
(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
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四、结语
生态旅游管理对于旅游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管理中应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旅游行为与生态旅游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旅游管理论文4
摘要:近年来,高职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相继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的培养。本文要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善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国;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保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高职教育人才具有导向作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旅游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目标。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已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正向着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型人才所转变。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增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重视素质的优化,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1]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质量,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熟悉经营管理和手段,并能在旅游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一,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类型的应用性。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属于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具备管理理念和经营手段,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其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设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辨证适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循序渐进,要实现素质教育目的,要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要。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注意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2]不同学校可以产生不同的课程设置,只有认真地分析学校的现状,合理地设置课程,才能使课程更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高职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结构的设计必须合理,必须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尽量开发隐性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也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适应性。应适当减少专业理论性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首先,公共课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将择业观与创业观教育、职业意识与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中。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其次,专业理论课设置要突出综合性。旅游学科专业理论课必须具备综合性。再次,专业实践设置要突出实用性。专业实践课要将这些专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通过后天培养塑造起来的,没有创造的动机,不可能有创造行为。因此,要努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其顽强的创造意志,培育创造动机,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产生创造的强大动力。意志是逐渐地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激发必胜的信念。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是掌握控制情绪的心理方法。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就是要培养自信心培育情感要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创新精神的内容决定人的生存品位,因此,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首要就是要尽量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智力素质因素的培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学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加。现在,人类知识老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10年。这样的紧迫感使人们认识到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就是将来的文盲。自学能力是创新者的有利武器。因此,培养创新素质必须强化自学能力。其次,是信息收集能力。创新者离不开信息,对信息需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精通情报、信息的收集和运用方法,有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对提高创造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再次,是记忆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凭借记忆力,发挥才智,人们才能贮存和提取知识。记忆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此人们要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利用人脑的记忆潜力,为创造服务。再次,是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是掌握观察方法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积累经验来获得。最后,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创新能力教育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创新能力学等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性思维,实施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首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开发创新能力要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xx(25).
[2]李辉作,孙国雁,李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06).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4).
旅游管理论文5
1、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文化旅游
2.1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3请暨市旅游文化开发分析
3.1注重名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是古越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诸暨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女西施在这里出生长大,著名书画家王冕以及杨维桢、陈洪绶、余任天等都以其文化成就享誉海内外。
20xx年,“西施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市委、市政府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西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味之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比如诸暨市不仅建立了“西施传说”保护机制,把“西施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还编纂了《西施传说》、成立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西施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以及搭建西施文化的展示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并通过举办西施荷花会、西施文化珍珠节、美食节等各种节会,向世人宣传了西施文化,这对于提升西施文化的品味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xx年“艺术全才”余任天纪念馆落成,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区域名人文化,打造和提升文化品牌,丰富诸暨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纪念馆不仅仅是诸暨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永久性的文化设施,将涉及今后余任天的艺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扩大诸暨和“余任天纪念馆”在浙江、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诸暨市在余任天纪念馆旁建造了“三贤”馆。据了解,三贤馆因山就势,依势而建,建筑外观造型美观、古朴、精致,具有文化品位,和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局部风格相协调,这势必成为西施故里旅游区的景观亮点之一。展馆展出大量“三贤”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充分领略三贤的艺术才华,领略诸暨独特的旅游文化。
3.2山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定期开展诸暨五泄山水文化旅游节。如以“山水、人文、活力”为主题的2009第3届诸暨七彩五洩山水文化旅游节,旨在向游客介绍诸暨市的山水旅游胜地,其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考虑长三角旅游需求,坚持打好“文化牌”、“生态牌”和“休闲牌”,以此拓展旅游空间,提升景区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此届山水文化旅游节突出了务实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度假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真正惠及消费者。
(2)定期举行五泄观瀑节。每一届五泄观瀑节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独特的五泄景区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从而打响了“五泄山水”旅游品牌,扩大了诸暨市旅游和城市的对外知名度。2009年,观瀑节以“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生态文明,提升诸暨形象,促进旅游强市建设”为主题,并以此为载体,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进一步把诸暨市的旅游品牌推介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全方位提升诸暨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作出积极的贡献。
(3)斗岩、汤江岩景区凭借其“亦景亦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先进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景区融体育锻炼、理论培训、户外旅游于一体的经营理念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而且其还被认定为2009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浙中片区“种文化”活动B组比赛项目的主赛场,这有效地扩大了斗岩、汤江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为宣传诸暨市山水文化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由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组成的斯氏民居是诸暨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着重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变化过程。据周迪清编著的《江南巨宅千柱屋》介绍,斯氏民居古建筑群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群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之多,与这些建筑有机结合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工艺更具地方特色,堪称民间艺术瑰宝,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广泛誉为“江南巨宅”。2001年6月,斯氏民居被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斯盛居,俗称千柱屋,是斯氏民居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
诸暨市政府充分重视斯氏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在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将斯宅旅游区和东白湖旅游区结合开发旅游产业,建立东白湖——斯宅休闲度假旅游区,使“东白湖——斯宅”旅游区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成立统管旅游开发的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历史文化、民居生态、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当地乡政府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保护民居,吸引游客。组织所在村村民对3处文保单位进行杂物清理,组建巡防队日夜巡逻;筹资55万元,修建消防池,购买消防设备;对斯盛居近70户住户的线路进行整改,线路外套上铁管,确保用电安全。此外,当地乡政府还积极配合市政府以斯盛居和华国公别墅为重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保点进行维修,使斯氏民居破旧之处基本恢复原有风貌。
3.4重视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
(1)通过举办各种节会让国内外了解西施文化及诸暨旅游。其中,西施文化节是集文化、生态、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会,是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商机的节会,其向游人吟唱着西施文化的无穷魅力。节会既彰显了古城文化,又做足了名人文章,已真正成为诸暨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传递魅力的盛大舞台,让中外游客真切感受到魅力诸暨旅游特有的文化内涵。
(2)2009年7月,杭州西博会组委会正式确认诸暨成为2009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分会场。“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建设的载体之一。“以荷为媒”与杭州联合举办四届杭州西湖·西施故里荷花会,开辟诸暨市“荷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杭州、诸暨两地深度合作,为诸暨市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西博会亚大民间艺术节巡演诸暨期间,印尼、泰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民间艺术家带来浓郁的异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同时,诸暨市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诸暨市的《汉服表演》节目闪耀杭州西湖国际狂欢节,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荣获最具特色节目奖。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七彩五泄山水节期间邀请的专家、学者、新闻界、艺术界人士对诸暨的五泄山水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论述,“大美诸暨”为诸暨旅游营销理念的深入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3)诸暨旅游部门力争抓住机遇,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通道让诸暨走向世界,让参加世博会的中外宾客感受西施故里诸暨独特的古越文化和“美文化”,组合包装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主动邀请取得世博会门票的旅行社来诸暨踩点。针对世博会设计的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全面落实宣传资料,统一部署对世博会的宣传营销,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步伐,从而进一步扩大诸暨旅游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4结语
旅游产业是魅力产业,近年来诸暨在外美誉度不断提升,“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已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强有力的载体。纵观诸暨市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中取得的成绩,相信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道路上,诸暨市一定能抓住良机,利用西施故里独特的古越文化,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诸暨旅游品牌。
旅游管理论文6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实践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一味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学。首先,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理论课时比重过多,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其次,虽然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教室内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仔细观察,无法亲自进行实训操作。这种实践教学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极高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笼统沿用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极少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要么偏向酒店化管理,要么偏向旅行社管理,可见,其教学课程设置十分不妥当,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实训活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资金有限,尚未建立自主的实训基地,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旅游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只能在教室内开展实训活动,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同样缺乏实践经验,其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加上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实训活动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3.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因此,对任职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阅历和实践经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指导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当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阻碍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从业经验,许多都是直接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学也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成为富有完善理论知识的书呆子,而不能成为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的教学需求,应该充分运用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训练环境,有效帮助学生以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同时,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形中加大 了教师的任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完善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才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效率与质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教师定期集中组织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中完成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而且帮助教师掌握当下最新的旅游资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作用。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最简单的手段。首先,在校企合作教育下,企业不仅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而且能够为其提供诸多的硬件设施,帮助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到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中,有效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学生能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旅游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够走进校内教学,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给学生详细介绍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能够以其为榜样,刻苦努力,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树立创业精神,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当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學,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7
[摘要] 饭店的服务水平实质就是体现在饭店服务的质量,排队等候是饭店服务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使顾客在等候时获得公平、舒适的对待是一门管理艺术。本文针对饭店排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简便易行的管理措施,促进饭店有限的服务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饭店赢得更多的忠诚顾客。
[关键词] 服务等候排队管理服务质量
现今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长时间排队、等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而在饭店的许多服务环节都会有排队等待现象,如客人办理入住、餐厅用餐、离店结账、等待电梯等。饭店针对这种现象和顾客的感受合理管理,确保良好的排队等待秩序,给予每一名顾客公平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饭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饭店实施排队管理的必要性
⒈有效的排队管理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饭店赢得更多的忠诚顾客
饭店服务产品无法进行库存,虽然适量的排队等待能反映出饭店的人气很旺,但饭店经营者和消费者都不愿意看到严重排队现象的发生。饭店员工会超负荷工作,顾客会不满意长时间的等待而抱怨服务质量,或不愿忍受而选择其它饭店。饭店不仅仅因此失去一部分顾客,而且饭店的形象因顾客的满意度下降而受损。因此,排队管理是饭店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基本挑战。饭店若能对顾客的等候进行全面管理,增加排队等候的公平性、趣味性,增加服务特色,缩短顾客等候的时间,实现互动式服务,提升饭店形象和竞争力,使顾客增加对饭店的信赖感,享受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饭店赢得更多的忠诚顾客。
2.有效的排队管理可使有限的服务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饭店目标市场有多大的需求,饭店就应配置相应的服务接待能力,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实际接待能力与预计接待能力之间的平衡,合理安排设计服务设备设施,使顾客的需求量与服务接待能力正好匹配,使顾客在优雅的服务环境中享有良好的服务,卓有成效的排队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饭店来说,饭店产品的不可存储性给饭店带来的赢利能力的影响和对饭店生存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顾客少于设计服务能力时,空闲很多服务设施,这增加饭店运作成本,是饭店管理失败的表现。对于顾客来说,是不愿从饭店的财务报表或整个运作过程中去了解一家饭店,他所需要的是立刻享受饭店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排队管理,当顾客时多时少的时候就会使管理者无法估计顾客的数量,在高峰时期难以科学分析,造成难以合理安排调整工作人员,致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没有排队管理,由于等候的顾客较多,会使工作人员因工作环境不佳而影响效率,容易导致工作失误。因此,饭店实施排队管理,合理设计服务设备设施,向顾客提供有效的排队等候服务,解决饭店排队等待现象,使饭店有限的服务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3.有效的排队管理可分散顾客注意力、保持服务流程顺畅
排队管理是解决服务流程顺畅、提高服务人员对客服务的效率、减少顾客对排队的忍耐程度的主要方法。客人等候现象可能在为客人提供服务或产品之前的几个环节就出现了。例如,服务人员安排不合理、服务流程有障碍、饭店服务点设计不够等都可以看作是让客人排队等候的表现,是饭店管理者不得不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饭店各服务点(如前台、餐厅)是饭店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地方,对顾客来说,等待表现在各种服务点上,但决定等待时间的长短不只是服务点的多少和服务时间,在服务点后面的运作管理――饭店服务流程的设计和生产服务和产品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排队现象的严重程度。虽然对顾客到达的时间、速度难以测算,但如果实施有效的排队管理,就可使服务的各个环节的运动速度能够匹配起来,就可有效地避免严重的排队问题,缓解客人等待的心情,获得客人的满意和认可。
二、饭店实施排队管理的具体措施
饭店实施排队管理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针对饭店预期的顾客人数和到达时间,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确保必要的服务接待能力,尽量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二是应该努力满足顾客等待的心理需求和期望,消除顾客等待时间很久的感觉,增加顾客对饭店的信赖感。
1.进行模拟模型分析,确定适当的服务接待能力
饭店利用模拟技术和使用方便的电脑软件,可以对顾客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进行模拟模型分析,进而可以确定适当的服务接待能力,根据顾客需求的历史数据,模拟模型很快能计算出饭店前台设置多少位接待人员才不会让顾客等得太久,餐厅设置多少个座位才能满足顾客需求等等。通过平时获得的相关信息,饭店就知道应如何对顾客等待服务的时间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调整企业的服务接待能力。
2.对顾客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进行控制,尽可能地调整服务能力
不论是从服务接待能力的角度,还是从顾客消费心理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效地对顾客排队等待进行管理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饭店能够从容地应付服务高峰期顾客火爆情形的为数不多。由于服务的无形性,饭店也不能在服务低谷期顾客不多的情况下将过剩的服务产品储存起来。另外,顾客还是一种可加入服务过程的潜在资源,许多餐饮企业很有创意地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例如有的餐厅设计自助厨房,在客人选择其中的某一感兴趣的菜肴,亲自烹调时,在厨师已开始烹制其他所点的菜品了,大大缩短客人等待的时间。因此,饭店必须对顾客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进行控制,尽可能地调整自身的服务接待能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3.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影响和引导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
一般说来,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越高,顾客愿意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顾客愿意等待服务的时间长短常常受到消费习惯的约束,而且预期的形成不仅同以往的经验有关,也与类似消费情况的经验有关,同时花费越多,期望得到的服务就越好因此了解顾客的心理及其可能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饭店理解顾客的期望,帮助减少顾客的“错觉”和降低不切实际的预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作为饭店应该不断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测定,预测和确定顾客到底能等待多久的最终极限,从而控制和管理顾客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以引导顾客对服务的期望。
4.针对顾客排队等待心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饭店制定相应的排队管理措施,不仅使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心情,而且还可以使顾客对饭店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是保持良好客源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服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顾客的等待心理,想顾客所想,才能切实满足顾客需求。另外,提高排队效率也是保住客源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服务可以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针对顾客在排队等待过程中产生的等待心理,饭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减少顾客等待时的焦虑心情和不满情绪:
(1)设计让客人感到快乐的等待过程
能够使顾客愿意排队等待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等待后的结果令顾客觉得等待是值得的;一是顾客觉得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因此,饭店尽可能地给顾客一个愉快的等待过程才能留住顾客的心。例如肯德基餐厅针对排队等待的客人,会由服务员事前为等候的客人点餐,客人凭点好的单据直接取餐,这既减少客人等待时间,又加快了服务速度。再如在迪尼斯乐园人们排队游玩时,队伍的两旁都挂有许多有趣的照片给顾客观赏,使顾客不觉得自己在等待,而更像是在参观。
(2)使排队等待模糊化
为了避免顾客流失而使销售额遭受损失的情形发生,把排队等待模糊化,使到达的顾客看不见排队等待的队伍是一种有效方法。如餐厅安排顾客坐在酒吧等待餐桌,提前为客人点菜,并可增加其酒水销售收入。在排队的队伍很长时,可采取分批进入的方法,设定两个或多个等待区,这样能使后面的顾客感觉前进的速度很快,树立顾客的等待信心。
(3)采用先进的排队管理系统,提高服务的自动化水平
目前,采用排队管理系统软件较多的是银行、车站和医院。对饭店来讲,积极开发运用排队管理软件系统,既可缩短顾客等待服务的时间,营造舒适、有序的氛围,使顾客在较舒适的环境中排队等候,又能为管理者提供详尽准确的统计数据,以此来优化人力资源的组合,保证各项业务在有序高效的状态下进行,提高饭店服务的质量和企业形象,为饭店赢得更多的忠诚顾客。
旅游管理论文8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尤其是2009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如09]41号文件),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如14]31号文件)以及自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促进旅游行业高速、稳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过理性思考就会发现,中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虽然是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最大问题是“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重建轻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在旅游业如火如荼大发展的光环下,身处第一线,为旅游者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导游群体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
导游是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展示我国旅游形象、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宣传引导文明旅游、推动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行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多数旅游产品必须由导游直接提供给游客,导游工作是旅游接待工作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过程的核心。导游群体的业务技能水平、服务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者满意度,也反映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基于导游工作在旅游行业中的特殊作用,稳定性强且素质高的导游队伍是我国旅游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导游流失”现象极为普遍,导游流失率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二、导游流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导游成为各种风险的承受者和矛盾的焦点,其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导游流失”也成为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上任伊始,就将导游工作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并意味深长地说:“导游在社会上没地位,是我们的失职。”^国家旅游局专门出台相关措施来加强导游、领队的保障、培训和管理,该事项在国家旅游局2015年推出的52项举措中位列第五。“维护导游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导游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解决日益突出的导游流失问题。
1.问卷调查
由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组成的调研人员通过随机抽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共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4.17%。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时间合理,导游员配合度较高,基本达到了预想的调研效果。在调查题项中,出于个人隐私,分别有0.08%和3.81%的调查对象没有对“旺季月平均工资”和“淡季月平均工资”项作答,其他各项的作答比率均为100%。
2.导游流失的原因
(1)培训不足,福利偏低
培训是导游提升自身工作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导游(52.9%)所在旅行社很少为其提供技术培训,甚至有18.6%的旅行社从未对导游开展技术培训,仅有28.5%的旅行社对导游经常开展技术培训(见表2)。究其原因,一方面,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而减少甚至取消导游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旅行社兼职导游居多,旅行社花费财力培养的导游可能会随时离开而成为竞争对手的一员,在对自身造成损失的同时,还增强了对手的竞争力。因此,很多旅行社不愿对导游提供过多的技术培训。然而,这种现象无法使导游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发展提升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引发离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也是导游流失的重要因素。导游的工资一般由导游服务费(79.52%)、旅游购物点所给“回扣”(59.05%)和旅行社的基本工资(42.38%)构成,另外还包括游客所给的小费(18.10%)、其他(11.43%)(见表3)。享受旅行社底薪待遇的导游数量仅占20.14%,大多数导游的收入由导游服务费和旅游购物点所给‘‘回扣”组成。另外,导游在旅游淡、旺季收入差别突出且不稳定,部分导游在淡季入不敷出,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了从事该职业的信心。与此同时,75.7%的导游表示所在旅行社未向其提供“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仅有少数导游(24.3%)得到其所在旅行社提供的社会保障。为此,有些导游戏称自己是‘‘三无”(无底薪、无保险、无保障)人员,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旦出现行业危机,他们就等于失业。因此,如遇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导游很可能会立即跳槽。
(2)社会认知度低,没有尊严
调查显示,72.99%的导游认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差评,仅有8.06%的导游认为社会对他们是正面评价,其余18.95%的导游感知不明确(见表4)。导游曾被称为‘‘城市名片’“民间大使”,但由于多种原因,导游在许多人眼中成了贬义词,经常被称为“导购”。导游职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使部分导游丧失职业自尊感,继而导致流失率增大。
此外,导游在选择旅行社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旅行社的团量(66.19%),其次是旅行社的声誉(64.29%),接下来依次是福利(60.48%)、工资(58.10%)、旅行社规模(53.81%)、长远职业规划(53.33%)、离家远近(30.95%)和其他(19.05%)等因素(见表5)。可见,多数导游基本工资较低,甚至没有底薪,且收入不稳定,以致其选择旅行社时考虑最多的是提成、酬劳、工资待遇等经济方面,而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考虑较少。
在职业期望方面,81.43%的导游认为旅行社应提高其工资待遇,减少淡旺季收入的明显差异,保证收入的相对稳定;80.95%的导游希望得到更多尊重和权限方面获得客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带团过程中,能够得到旅行社适当的授权;76.67%的导游希望旅行社改进福利制度;68.10%的导游希望旅行社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提供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54.76%的导游认为旅行社应改善工作环境。(见表6)这表明,大多数导游对当前职业状况不满,并期待有所改善。
三、教学启示
1.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导游高流失率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偏好,很多毕业生在经历四年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之后所从事的第一份职业并不是旅游相关行业,这对急需大批优秀人才的旅游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告知学生,尽管目前旅游低端职位的福利薪酬、社会地位不理想,但旅游中高端职位(如职业经理、专业技术岗位)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并非如此。所以,应教育学生摒弃“眼高手低”的择业观,修正错误的旅游职业认知,树立从事中高端管理职位的信心,以“空杯”心态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不是只能当导游,在职业认知和就业选择上还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咨询、旅游规划和策划、旅游景区(度假区)管理和旅游教育等多种职业。
2.开设“创业课程”教育
在以往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占有较高比例,而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更没有开设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课程”。针对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那将是失职的。尤其在目前政府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开设旅游管理“创业课程”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创业教学氛围,在学生中开展旅游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生动的创业案例讨论,组织模拟创业团队,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增设本科生校外“职业导师”
高校旅游人才培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错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要解决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根本途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旅游企业的精英人士应承担起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可聘请其作为本科生的校外“职业导师”,在高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开办讲座,将旅游实践领域的新动态、新思想、新理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辩证地看待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旅游教育要与旅游产业密切结合。产业的发展依赖人才的培养,只有谙熟旅游实践的一线人才,才能创造出高产高效的旅游产业,高校不仅应重视学生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的教育,还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过深化理论来指导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9
[提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村生态化转型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也必然面临着生态化转型。本文从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入手,分析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与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能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创收、增收,对于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各个产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应当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开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对乡村自然资源依赖度高。自然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体系的基础,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与依托。秀丽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幽静的田间小路,都对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们渴望在乡村优美、宁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因此,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乡村休闲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
(二)游客承载量十分有限。作为第三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具有污染小、绿色环保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现象,它会导致旅游环境恶化,甚至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生态系统平衡,景区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数、控制旅游设施建设、限制景区规模。
(三)经济调控能力较弱。虽然乡村休闲旅游对景区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能够促进景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但在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其经济调控功能受到削弱,难以在景区内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季节的更替,会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调控功能带来巨大挑战。(四)市场具有客源定势性。乡村休闲旅游以自然风景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为游客提供疗养、休闲、体验、观赏等便利。这种旅游类型对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缺乏吸引力,目前的客户群局限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城市居民。另外,由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起步晚、交通不便、缺乏海外宣传,境外游客也难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因此,造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客源定势性。
二、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的需要。乡村休闲旅游虽然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增收,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也对乡村环境和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河流污染、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乡村生态问题被长期忽视。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自然性颓废现象频繁发生,损害了原有的乡村自然风貌,降低了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必须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缓解人与自然、自然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将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向绿色发展之路迈进。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目前,一部分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农村被开发成为新型旅游小镇。这类具有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快速发展,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转型。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建设旅游小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生态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化管理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有利于摒弃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所带来的弊端,有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三、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村民缺乏主动性。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者一般包括旅游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且村民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结构单一、思想保守,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村民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尚未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发展理念。生态化管理模式在短期内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村民经济收入,导致其在生态化管理过程中出现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
(二)法律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因此,在生态化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与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景区生态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现行的管理规范基本借用和参照其他管理办法,缺乏具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相互相抵触的情况;另一方面执法监督与管理不严。目前,各地方政府尚未成立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的执法机构,虽然乡镇政府、村委会、景区管委会等管理主体林立,但是执法范围与权力模糊、分散,经常出现执法混乱的局面,导致损害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控制。
(三)乡村休闲旅游主体环保意识薄弱。从乡村休闲旅游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主体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乡村居民生活区域垃圾长期堆积,容易受到雨水腐蚀污染河流,对景区生态产生直接影响。加之,农药使用不规范、化肥使用过度,不仅阻碍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更严重威胁乡村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游客环保意识薄弱,在景区内与景区附近乱扔垃圾现象频繁发生,践踏草坪、毁坏花草树木、偷拿珍贵植物等行为也都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除此之外,乡镇政府、旅游企业等也出现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况,在乡村与景区生态环境治理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能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生态化管理方案,工作人员缺少环境教育,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使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景区生态失衡。
(四)生态与旅游的跨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对该产业进行生态化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但目前高校教育中,生态学与旅游管理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学科,而生态化管理缺乏既懂生态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的跨专业人才,这就导致在该产业生态化管理的过程中,懂得景区经营的人不懂生态保护,懂得生态保护的人不懂景区经营。因此,各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生态与旅游的跨专业人才,响应新经济时代“绿色、开放、创新、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四、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一)提升生态化管理的法制性,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的有效性,应当首先从宏观的法律与制度角度入手。一方面完善景区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明确生态化管理的地位,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并细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等方面的生态化管理制度,使生态化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从而实现生态化管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另一方面旅游经营单位须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已出台的法律制度规范实施管理工作。例如,《新环境保护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农村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二)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引进人才。从微观管理层面来看,各个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发挥生态化管理职能,进而有效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综合水平。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措施:
1、强化生态化管理培训工作。乡村休闲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一方面须提升工作人员和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督促他们掌握相关保护技能,树立生态化管理观念;另一方面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工具加强对景区生态保护的宣传,呼吁游客自觉爱护景区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制订细化的生态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门应当立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景区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细化的生态化管理方案,并构建管理评价体系与针对生态破坏的紧急预案系统,定期对景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理、早保护。
3、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在实施生态化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增加对景区管理的科技投资与人才投入,将科学技术作为生态化管理工作的核心支撑,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科技与人才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促进生态化管理工作高效实施。与此同时,景区要定期检查与维护景区内的环境检测仪,及时查看和分析监测数据,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层次性。
(三)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科技性,提高旅游主体环保意识。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的过程中,须把握好绿色、环保的原则,积极引进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环境教育。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包括游客、村民、旅游企业、乡镇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关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不断深化生态化管理的积极意义,使生态化管理逐渐渗入乡村休闲旅游主体的意识与行为当中。
2、利用绿色科技。绿色科技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化管理效果。一方面利用节能环保的景区生产技术,为景区提供绿色能源,降低和控制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解决景区污水、废物的排放问题,针对易造成污染的地方及时进行治理。同时,实施细致合理的垃圾分类,进行分类化、精细化的生态管理。
3、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流程。高度关注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本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状况,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流程,以此对旅游活动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促使生态化管理效果达到最优。
(四)提升游客行为的规范性,控制游客数量。游客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者,也是乡村环境的保护者,为了促使生态化管理充分发挥出最佳效果,游客应当肩负起带动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责任,积极、主动地配合景区的生态教育,积极参与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游客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农村生态的关注,约束自身不良行为。景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建设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停车场、水质检测仪、污水处理设备等在内的生态辅助设施,通过生态辅助设施引导游客的行为,促使其自觉遵守景区生态管理规范。
(五)提升营销战略的绿色性,提高村民参与度。除了景区日常生态化管理之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实施绿色的生态营销战略。在立足景区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开发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与路线,既可以吸引游客,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在具体实施绿色生态营销战略时,须做好景区生态管理与旅游管理两方面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范围与具体分工。同时,管理部门可以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生态化管理之中,推动景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订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村民讨论会,与专家和旅游企业一同探讨生态化管理方案,积极谏言献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贯彻落实民主治理,有效地提升方案的可行性。
2、为村民参与构建平台。积极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平台,并择优选择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村民从事管理工作。在为村民增收、创收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理念。
3、科学配置景区管理人员。优化生态化管理结构,针对不同的管理岗位安排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提升管理人员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度,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技术能力。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须时刻秉持绿色管理、绿色发展、和谐民主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以缓解管理人才缺乏与不足的现状,体现新经济时代绿色、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
(六)提升景区建设的环保性,坚持“三化”道路。“三化”道路是指在乡村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环境净化、美化以及绿化的发展道路,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总体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系。其中,环境净化包括在景区内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景区外的居民生活与生产环境,特别是农业废料的回收与分类。环境美化是指在乡村道路的主干道上加设指路牌、景区指示标语,在景区内安放路线指示牌以及文明环保标语。环境绿化是指增加景区内绿化面积,广泛种植花草,从而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
通过坚持环境净化、美化以及绿化的发展道路,能够提升景区建设的环保性和低碳性,促进生态化管理的有效实施。综上所述,乡村休闲旅游具有对乡村自然资源依赖度高、游客承载量有限、经济调控能力较小、客源定势性较强等特点,为了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完成生态化转型;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当大力推广生态化管理模式,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10
一、当前学生导游语言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我国很多的地方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定的时候,对于导游语言的教育要么没有涉及,要么仅在个别的篇章中概括一些,涉及的有关内容多数是从理论入手概述了导游语言的重要作用,针对导游语言的规范要求和导游语言的专业技巧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空洞;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针对导游语言的教学里没有和导游管理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对于导游语言有关的情景教学和旅游专业的课程内容没有确切的设置。由此出现了导游语言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明显孤立起来,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益。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旅游市场迎来了崭新的发展航向。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语言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导游服务的语言形式和服务要求也存在差异。有些学校在导游语言教学的风格上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把导游语言分为笼统的行业情景和场合情景,原封不动的把西方的课程设置照搬过来,没有遵循本国旅游业的行情和本土的区域特点、文化风貌,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相背离。
3.很多学校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教学手段单一单板,运用板书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没有针对旅游专业的特殊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善于沟通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以后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中,应加大对学生导游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必须改变现有的导游语言培养上的单一性,为以后学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对学生导游语言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更加重视自身导游语言水平的学习。现在的学生导游语言考核机制存在缺漏,完全停留在固有的卷面理论考试上,针对性的测评也处于白纸化的阶段。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忽视了导游语言组织表达的灵活性。导游语言考试体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实践锻炼,致使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二、加强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建议
1.结合现今旅游行业的导游人员需求的情况,以旅游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学生导游语言培养的课程和内容,在有关的旅游课程任务里加强学生的实践工作的能力。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展开探讨会,讨论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重要意义。让所有的教学人员针对导演语言的培养列出具体的任务,把任务进行细化,分为不同的层次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依据老师的要求达到应有的标准。整个教学任务的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素养,针对旅游行业中不一样的岗位对导游语言的不同要求进行清晰地分化,运用规范的教学模式与行业情景互重的办法加大对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培养达到实用的效果。
2.在传统的旅游教学中,只注重一学科的课程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今应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在旅游教学中利用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导游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可以计划性的开展和旅游业相关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聚集了各个方面的锻炼,这些活动的盛行,可以使学生改变从单纯的接受语言学习的模式转化为自主的进行语言学习。那些辩论赛、即兴表演可以强化学生的临场发挥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实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旅游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导游语言更加优美、适用、规范。
3.对于学生旅游课程的教育上,以规范的教学体系为基础,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把情景模式教学模式加入较强的实践课的环节,让学生在特点不相同的旅游行业模式中更加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运用情景模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科学的让学生自己编排情景、充当角色,主动地思考客我关系的正确处理,让学生更好地规范导游语言的使用情况,强化学生的导游语感。
4.固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体系中,把学生导游语言培养的部分仅放在个别的章节里,形式上大多是理论的教学,没有在教学体系里重视培养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如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把导游课程变为支撑旅游学科的重点教学,把原本的章节教学改变学科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改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针对学生导游语言的培养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从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完善旅游教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全面的进步。
三、结语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的培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向旅游行业“高效人际沟通”人才方面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适应了现今旅游服务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今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旅游管理论文11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财务知识,更好地进行旅游管理相关的理财规划和决策。但是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在教材选择、课程规划、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与旅游管理综合性人才培养相脱节,据此,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微课设置、实践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手段。
关键词: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xx.35.069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旅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认识到想要在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必须重视理财能力。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帮助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理财能力,满足企业全方位的旅游财务管理需要。但是,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并没有单独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来开设,仍然存在严重缺陷,难以达到旅游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
1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定位不清晰
《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专业课,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的相关知识,公式和专业术语繁多,具有逻辑性、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逻辑数学应用能力和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并将《会计学》、《经济法》等关联学科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同时,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讲解具体的财务问题,培养学生的旅游财务管理思维。但实际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定位并不清晰,没有将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进行区分。由于旅游管理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侧重于感性思维,对数字判断不太敏感,学习过程中涉及相关的会计学系列课程比较少,因此,不少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难以理解,无法掌握核心的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重要含义,以至于在整个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
1.2缺乏针对旅游企业编撰的教材
旅游行业发展迅猛,理财对于旅游企业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在旅游企业中进行财务规划和决策的能力,促使企业更好地运营资金,实现经营绩效。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定位不清晰,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出版针对旅游企业编撰的教材。有些学校或者出版机构发行了相应的配套教材,但大多以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作为模版,按照流通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分配”一系列典型的财务活动进行编撰,没有把握旅游企业与一般流通企业的本质区别。教材的案例主要列举了一般流通企业的购销存业务,没有针对性地涉及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行业,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产生疏离感。由于缺乏合理的删减导致教材的内容过于繁杂,特别是投资和证券决策部分的大量复杂公式和运算使学生难以理解,产生厌倦和自卑情绪,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续更好的学习。
1.3教学方式单一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许多高校采用教师主讲的方式,虽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音频、视频和插图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同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但是总体而言,教师侧重讲授的方式十分单一,缺乏师生互动。《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性强、逻辑严谨、运算繁多而枯燥,单纯由教师讲授势必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单一的教师主讲方式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性,甚至以为财务预测、财务分析等行为与旅游企业完全脱节,导致教学效果差。
1.4缺乏模拟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会计专业在《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了适合的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设计或分析案例、模拟财务实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使其所掌握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在会计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通过财务管理实验,学生在模拟企业环境下独立进行操作,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缺乏相应的旅游企业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一直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缺乏与专业相一致的实践学习,不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及运用情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无法体会到该课程的应用价值,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
2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2.1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旅游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当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讲授旅游企业的理财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财务管理人才。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技能,明确财务管理对于旅游企业的重要意义,对服务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所起的关键作用。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理性思维较差,专业基础薄弱,教师需要提前帮助学生梳理和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将重要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等分为具体的项目模块,结合旅游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化设计和教学。而对于旅游企业较为少见的财务分析、营运资本决策等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不需要深入讲解。
2.2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市场上并没有出版针对旅游企业编撰的《财务管理》教材,旅游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理财情况不一致。在正确定位旅游专业《財务管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形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材和案例教材建设。在编写时,应该将旅游企业发展动态和旅游的理财成果体现于教材中,将晦涩枯燥的专业术语与旅游管理的实际业务相联系,呈现全新的编写风格。例如财务预算的案例编写应与实际的旅游规划和线路相一致,时间价值可以通过旅游分期付款来介绍,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预算的控制与执行。根据教学内容保证案例的动态更新,使学生意识到财务管理并不是枯燥的数字运算,而是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的趣味游戏,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果。endprint
2.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例如通过网络课堂预先介绍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醒学生查找资料,做好课前的准备和预习。由于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公式和运算多,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为了体现时效性,教师需要实时更新的旅游企业案例。在课堂中增加学生讨论和换位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理解重要概念以及重要方法的应用。可以使用微课重点介绍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财问题,针对难题反复探讨、深入研究。微课主要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营运资金等教学重点问题进行设置,包括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和后期修改等一系列工作,明確简单的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通过前期视频制作上传到在线课堂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充分预习,再通过教师课堂引导式的讲解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投资、筹资等问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来解决。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模式雷同,但是录制视频的信息量更大,时间更长,需要学生在课前仔细观看教师上传到互联网的视频课程,并查阅相关资料,在线和同学充分讨论,努力做到课前充分理解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讲解基本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课堂和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难以理懂的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在课堂中留下疑问。
2.4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侧重于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往往缺乏财务管理实践。强化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模拟真实的旅游企业环境,提供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岗位,帮助学生设置财务角色和分配岗位工作,加强财务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财务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体可以通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平台以及校外的专业实习完成。例如,建立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学习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证券投资软件实施买卖证券的交易。建立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学生深入系统地进行投资决策,培养重要的财务管理项目处理能力。在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时,应该强调财务管理项目的实践性,特别是将旅游规划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体验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咏英.对饭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 会计之友,20xx,(2).
[2]王韶君.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 商业会计,20xx,(18).
[3]邓峰,吴海兵.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xx,(8).
旅游管理论文12
一、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现状
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大幅度提升,专业水平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可在国内外游客的需求种类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整体素质仍显薄弱。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主要就是从业人员平均学历偏低,专业技能不高,而且必备的外语等交流技能掌握率低,因此导致处于旅游链条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受到影响,即使相关的硬件设施质量上乘,但软件因素不达标,也无法得到众多客户的认可;此外还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不足,职业修养不足,这也直接导致提供的服务不到位、态度以及技能都不能发挥到十足。
2.从业人员整体结构不科学。国内旅游业人才体系当中,以中专类服务人员为主,本科或者更高级别的硕博类高级人才比重非常小,管理层员工大部分为由基层自下而上选拔的职工,专业素质并不算高,而且综合素质也偏低。企业最需要的是管理决策与专业理论水平兼备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所以企业的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3.从业人员稳定性不足。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特别是中高层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不足,高素质人才跳槽比率过大,导致相关企业的人力结构变动过于频繁;再加上底层职员也经常处于人手不足的状态,迫使有的企业招聘一些在校学生兼职从业,因其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培训时间又太短,导致服务质量遭到游客严重质疑。
4.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不完全。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域当中,员工培训体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该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与发展方向。员工职业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两个部分,但是当前一方面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保证利润比例,不希望在员工职业培训方面投放太大的资金;另一方面员工结构稳定性不佳,多数企业不愿意为其它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内员工的发展体系不健全。
二、旅游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策略
1.建立量化的工作体系。量化的工作体系也就是把各岗位的工作以额度考察,并设计阶梯性的物质奖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提前划定各项工作的考察时段,到期则将各个员工实现的工作量信息收集到一起,按规定评优奖励。当然奖优的同时也应当罚劣,对于工作完成度过差的也应当予以相应惩处,将扣得的资金用于优秀成员的奖励。这样既能达到工作效率提升之目的,又在员工当中建立了危机意识,有利于良性职业竞争平台的构建
2.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稳定性。从旅游业的特点出发,招聘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学历人群,当作企业管理的后备力量,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其有关的职业培训规划,让他们看到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自己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以便真正留住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人才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从不同的员工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员工激励策略。比如员工性别不同,对于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女性对于职业报酬更注重,相比之下男性员工更偏重于企业以及自我职业空间的发展幅度;比如不同年龄段对于职业追求也不一样,刚毕业的年轻员工因其强烈的自主意识导致其在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稳定性较差,而30岁以上的员工家庭观念更重,稳定性更强;比如不同文化层次的员工对于职业期待也有差别,低学历人员看重基本生活需求的实现,而高学历人员不仅看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自我实现,同时也注重自身精神方面的满足;比如职务类别不同对于职业的期待也不相同,管理层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要求会相对更大,而普通职业的要求则不同。也就是说进行员工激励体系的制定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以便达到对最大的激励作用,提高从业员工的稳定性。
3.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由于旅游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都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因此相关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员工的职业培训体系。比如员工职业意识方面的培训,也就是其岗位精神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最高要求,再加上因之而获得的荣誉感;比如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是该产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因素,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过硬,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企业都应为其构建起培训发展体系,以便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员工服务。
旅游管理论文13
第1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潮的到来,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增大,随之而来的大学旅游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创设三下乡教学实习模式等方面对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
随着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国内出现一波旅游热潮,企业急需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旅游企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可以立刻投入工作,并且工作能力优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中学知识的承接和深入,又是迈向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紧迫。这里主要以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要求的对接显得十分重要。旅游经济学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求毕业生有高度的地理科学研究能力、高度的旅游规划创新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并能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分析、加工形成新信息和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口头知识输送的形式,改革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思维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新学习、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旅游规划创新项目的科研工作。
(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需要
作为从高考的魔鬼训练中过来的学生,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对地理的基础知识非常熟悉,因此在大学地理教育中不能重复高中的教学内容,而是必须在高中的地理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旅游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旅游管理专业地理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沟通管理能力和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掌握旅行社经营、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旅游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在集思广益和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更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确定了12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都有课程实习。同时对可出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了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供学生选修,并根据学生选修的情况进行课程开设。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丝路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民族休闲体育等当地特色精华文化和旅游必须的职业技能,对学生走向就业有极大的帮助。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1.调整重复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但由于教材的重复,各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重复讲解同一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多次讨论和协商,对教材中难、偏、繁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对重复率高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成10门核心专业课,并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对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旅游知识的全面掌握,塔里木大学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教学,学生学习ppt展示,和实际操作教学等多种形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重点采用了头脑风暴法进行知识点和旅游热点问题的深入交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引导学生自学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创设三下乡教学实习模式
新疆是一個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旅游专业品质极高的地区,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对南疆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了解。有专业老师带队设置调研的目标和手段,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2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与思考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至关重要。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人才结构不合理、实践技能不强的现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训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训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如今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技能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而是更为重视大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和相关资格证的考取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误导,造成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毕业以后也难以快速达到社会的用人需求。
(二)实训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实训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影响旅游管理实训效果增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中旅游管理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的缺乏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实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为主,辅以部分操作示范的形式,不利于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缺乏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也是影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进一步增强实训教学效果,还要重视丰富和完善实训教学方法。
(三)实训教师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如今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实训教学中难免存在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训效果不佳等现象,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实训教学效果。因此,要明确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实训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以此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训教学体系,确保实训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二)创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学校要制定科学详细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繁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结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考察,通过过程考核法和结果考核法的結合,对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训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另外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不仅要对学生的旅游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三)重视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参加实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实训教学对场地的需求科学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对每个部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增加实训设备的投入,确保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果。此外,要严格落实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重视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使训基地能够真正成为打学生参与实训活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其次,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吸引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高校借助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逐步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训教学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举办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分享和交流实训教学心得,还可以安排教师到旅行社或者酒店参加实践培训或者挂职锻炼,便于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旅游管理实践中一线工作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而在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还能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活动,把一些先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思想和技能引入到实训课堂中去,快速善高校实训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为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增添活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实训教学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3篇: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在当今,旅游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也越来越普遍。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需要旅游管理人才的加入,从而提升旅游业的品质,但是,在提升旅游业品质之前,则必须以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为基础,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其实践的形式则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和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旅游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必将成为经济发证一股新资源。而在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过少,导致了学生很难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针对与此类似的问题,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也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实践教学途径来实现。
一、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專业的应届大学生没有获得企业的认可。当然,这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达不到公司要求所导致的,但是,究其原因,却也不仅仅如此,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存在问题,且是比较客观普遍存在的原因。在学校,学校为了再招生,为了就业率,普遍只注重教学,教学形式也单一老套,以修学分的形式进行,而轻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就导致了学生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这也使得校企合作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统一模式很难形成是由于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同造成的。而在实践中,通过对校企现状和区域旅游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比,发现校企合作又是必须要调整的。想要以企业服务为导向,拉动学校教育创新,就必须将旅游教育的教学重点转向实践和产业转型的衔接上来。
另外,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应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还能够将企业当中的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予以充分的利用,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利用学校当中的一些优势资源,二者之间能够实现共享,并且学校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课程改革及方法
(一)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签订相应的合同协议,从而建立起一种关联性的育人模式。总结其教育结构主要表现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来招收学员,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促进企业、学生、学校的共同良好发展。
(二)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上已经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速度,学徒制的概念得以提出,也就是说学校在开展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在企业中岗位技能的培养,从而提升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具体的制定校企合作方案的过程中,要对旅游岗位的实际需求予以充分的考虑,进而确定出合理的专业,并要对各个专业的知识覆盖面予以明确,从而针对必要的能力训练课。简单的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实际教学环境,从而为旅游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法
1.课程内容改革。第一,想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相关的教育研究人员应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及从业岗位分配方式,务必要保证合理性。第二,想要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并用理论知识服务实践,在理论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能够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意义很好的衔接,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第三,应该需要把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训机制作为企业岗位需求导向,并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为辅的双线指导进行。
2.教学方法改革。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但,这一切的方法都应该建立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与旅游岗位实际需求密切相符,这才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3.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改革。教学考核应该把理论知识测评、技能考核、出勤考察和品德表现等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其评估方式,有笔试,出勤考察等。而其过程,简单的说,一般是老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学习进行考核,然后企业完成实践课程和技能培训,最终结合整个过程进行评估。
要想产教一体化和工学有序交叠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提升校企合作的协调性。以服务为宗旨,并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应用的衔接,鼓励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其知识储备,从而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旅游管理教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称上,结合问题也可以看出,校企合作能很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并且,经过探讨,我们也可以得出,企业深层次合作、产教融合和工学交替时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另外,校企共同协作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适合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人身价值。
第4篇:基于旅游管理本科生的酒店实习满意度研究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酒店实习就是一种实践教学,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绝对性的主体,因此,学生对于酒店实习的满意度应该是这一过程中首先考量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前社会背景下,服务产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数流向了第三产业中,包括酒店业、旅游服务业等。通常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会组织实习活动作为实践教学,酒店实习满意度是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方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满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留在岗位上继续任职,以及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的全面认识。本文主要基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实习满意度低的现象,阐述了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酒店学习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一、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实习满意度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酒店实习往往是一种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学校通过与中介机构达成协议,由中介机构代为与酒店交涉,酒店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并支付一定的薪酬。在这种教学模式上,理论上是可以得到四方共赢,酒店为学校的实践教育通过了实践生产的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专业,接触社会的学习机会,而酒店需要支付的薪酬往往也比正是员工来的少,当实习达成协议后,中介机构也能够获得相关的费用。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酒店实习就是一种实践教学,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绝对性的主体,因此,学生对于酒店实习的满意度应该是这一过程中首先考量到的问题。
从许多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酒店实习后,对于酒店满意度较低,留在酒店继续就业的比率较低,而选择酒店行外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旅游管理本科生的行业内“低进入”和“高流失”成为众人皆知的规律。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实习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分析
导致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外就业的原因很多,学者们从学生个人、世俗观念、高校、行业等方面归纳了众多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从源头上来看,学生在校期间酒店顶岗实习环节的满意度状况是造成行业外就业的罪魁祸首。以下从酒店实习实践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主体的不同角度,对于学生酒店实习满意度低做出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大上的,也是为学生着想的。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旅游管理本科生的酒店实习满意度差强人意。有数据显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日后的择业,包括实习酒店内及酒店行业内就业。许多学校将学生引导至酒店实习后,便完全对学生的实习生活与学习不管不顾,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心理指导和实践指导,过分依赖酒店的就业实习指导,实际上,许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畏惧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学生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和抱怨,更加毫无工作满意度可言。
(二)酒店方面
从酒店的层面来说,提供岗位给学校进行实习教学,主要原因是为了进一步的为酒店经营培养储备人才,同时还能够某种层面的减少人力成本。由于酒店行业属于服务产业,工作服务性质含量较高,对于学历的要求并不高,所提供的薪资普遍不高,这也使得酒店行业的用工荒问题呈现常态化。酒店人力资源部忙于招聘新员工,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整个酒店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酒店提供机会给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进行岗位实习,本是一件有利于酒店人才储备的事情,但由于许多酒店对于本科生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学生的管理经验不足,在管理上存在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现象出现,对于学生的工作述求往往也没有尽可能的满足,也没有耐心的去跟学生沟通和解释,反而是在各种推卸和踢皮球。
(三)学生方面
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有:其一是对实习工作的不重视,许多学生不喜欢酒店行业的工作,他们讲实习当作是一种生活体验,对实习本身的专业认识不够,其二是在实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十分严重,在真实生活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感到紧张和气馁,由于酒店和学校也没有及时的去沟通和安慰,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心理和行为疏导,许多学生产生了消极的表现,实习过程中迟到早退,浑水摸鱼、逃避任务现象十分严重。
(四)中介方面
中介作为学生、学校、酒店三方的中间桥梁,理所应当的起到良好的三方沟通作用,但现实中,许多中介在将学校的学生带入酒店实习后,便不再与酒店、学校以及学生产生沟通,中介的失职往往也是学生酒店实习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实习满意度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做出的改进措施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酒店的选择应该秉承着双向选择原则,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能够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因此,选择一个资质好的酒店至关重要,但同时,资质好的酒店对于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选择。基于此,学校在选择酒店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考虑学校自身的水平,向中介提出合理的要求,不能够完全依靠中介的推介去选择。
第二,应该做好学生实习前的鼓动教育和心理辅导。大学生初入社会,难免会产生许多心理反应,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情绪,学校应该在学生酒店业顶岗实习之前,做好相关的動员工作,辅导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特别是对于弱势学生,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
第三,实习中期,建立健全看望学生的体制和日常的实习指导体制。如可以采取导师制,每个教师负责一个酒店的同学,每周必须和每位同学交谈一次,可采取视频、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本周内的工作生活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第四,应该加强与酒店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酒店去有效的管理学生,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二)酒店方面
酒店应该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薪酬制度,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予以不同的激励性薪酬制度,刺激学生的实习热情。与此同时,酒店还应该在实习过程中提供一定范围内的轮岗制度,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接触到酒店行业的各项工作,提升他们对于酒店工作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寻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继而能够产生最佳的实习体验,提升实习满意度。除此之外,酒店还应该积极的面对学生提出的实习问题,要做好相应的响应,体现酒店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性。同时,对于学生实习的人员管理,酒店应该派专人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应该在学生产生工作问题的过程时,积极的出面解决,不仅要避免学生与客户之间起冲突,更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引导以及工作专业性的引导。
(三)学生方面
从旅游管理本科生个人来讲,主要是思想上的重视及角色的转换及适应。首先,在实习前,学生应充分认识实习工作的重要;其次,解各岗位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在心理上形成适当的预期;最后,在实习工作中,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实习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岗位要求的工作并与周围同事搞好关系,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对待实习生活。
(四)中介方面
在实习期间,中介方应做好酒店、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协调工作中介方每周应深入酒店跟进学生动态,并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第5篇: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引言
2014年9月李总理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其中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旅游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社会对旅游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科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旅游规划课程是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现状、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改革这三方面。由于研究基础薄弱,现有的研究深度不够,对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因素把握不够,关于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旅游规划课程介绍及教学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介绍
旅游规划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具有系统性的关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科学,是集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规划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应用性很强综合性突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概念、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类、旅游市场的分析与定位、旅游资源的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规划项目的设计规划、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效益评估等。课程内容复杂多样,需要较强的交叉知识和学科背景。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该课程是由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基本原理概念的同时,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规划与开发方法,能以所学课程知识为指导初步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质量评价方面:该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价上除了闭卷的课程考试外还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课程论文等。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单一
以渤海大学为例,课内实践教学部分在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体内容都需要在课堂中开展,合理科学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教学内容结合教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等。但是在實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效的课堂时间有限,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丰富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内容及形式单一的问题。
(二)课外实践教学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匮乏
在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外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中,这是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例如,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如果学生不参与到真正的课外实践中就难以掌握和理解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只有真正的实践参与才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课程知识的融汇贯通。课外实践参与和社会综合实践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很愿意走出课堂参与实践,传统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形式是与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背离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差
合理科学的课程考评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真正地考察和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内容、技能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旅游规划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程的考核与成绩的评定方式上,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固然有利于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僵化,课程最终成绩中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所占比重很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结束课程考试后,在教学计划中只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没能将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
(四)实践教学条件及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基本保障,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其中实践教学条件也是作为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多媒体教室已经在高校教学中普及,但是旅游规划课程有着其特殊性,简单的多媒体设施远不能满足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的设施设备不完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其次,旅游规划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校和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还未形成长久稳定机制,这造成了旅游规划课程想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找不到实践场所,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在知识教学目标上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能将基本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工作中,能够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能力培养目标上,通过课内小组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大赛、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地对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外学生参观景区或者展览馆,组织学生进行公益社会考察和调研等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达到素质教育德育培养的目标。
(二)旅游規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保证旅游规划课程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旅游规划工作需要掌握常用的相关软件,需要一定的从业技能与技术。提升旅游规划课程的师资水平,师资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和保障。通过聘请旅游规划公司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外实践的老师,他们有着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注重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包括旅游规划实训室,应该配备景观沙盘、测距仪、GPS、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电脑(安装:MapInfo、CorelDRAW、AutoCAD、PS等软件)。最后,对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从业能力实践培养这三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时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课外实践活动部分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是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工作,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业能力实践培养是补充内容,对学生进行旅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调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
(四)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实施以“实践参与成绩为主导,以期末综合考试为参考”的评价机制。整个考评机制建立的目的不仅是局限于旅游规划这一门课程的考核,而应该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对于课内实践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践任务。对于课外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部分,以调研报告撰写的质量和实践参与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给定分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照学生意愿安排学生在规划公司或景区进行毕业实习,并作为个人的毕业实习成绩。将课外实践成绩或者社会综合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作为学分评定的依据。在奖学金的评定、荣誉称号的评选、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等过程中纳入实践成绩,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方式,调整和改变当前旅游规划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促进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课内课外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旅游管理论文14
一、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拥有完善的教育程序是对每个教学模式的最基本要求。但关键在于,教育程序一定要运用灵活,要根据不同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旅游管理学科方面,应该采用情感教学以及后现代知识论等方面与旅游管理学科相融合,以此基础来搭建一个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体验式教学通过调查与研究,教育工作者发现,目标管理法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要结合着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来做最终决定。这样的话,学生在给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解决了从前只能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困扰。而且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中得到满足。应该说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而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要考虑到两点,一是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二是关于各部门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在师生的这一环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评价,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非常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了解,这对以后教学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活动的开展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自我的评价,能够很好的起到自我鞭策,这对于今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去完善自我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对每个人来说,旅游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目的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的感受到这份快力。因此,学校应该让旅游专业的设计者体验到旅游的感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制定出完善的旅游计划。在这个教学任务确定后,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来对这个教学任务进行构建。而此项教学目标的核心思想是以体验为主,所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完成此项任务再合适不过了。多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学好旅游管理专业也非常的重要。尽管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是人们对旅游管理学科的普遍定义,不过如果要想做好高层管理工作的话,提高旅游行业基层的业务水准与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讲,加强基层业务的学习、体验基层服务的实践工作是将来做好旅游管理的关键。从以往的调查来看,该专业中很多刚入行的大学生都是从基层做起的。而通过得出结论不难总结出,学校在进行教学期间,不仅要重视理论培养,而且更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真实的体验中才能让他们更好感受到工作的苦与甜,从而为他们将来参加实际工作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三、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些年,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均成绩斐然。较比以往,两项均增加了5%和10%的百分点。而且国内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分别达到21.0亿人次与12000.00亿人民币,比过往也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出境人数与净收入也比以往有大幅度的上升。不仅如此,我国的旅游教育方面,也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国。目前,有关旅游的高等院校一共在国内有将近1000所,创了历史新高。而学生也有近50多万人,也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尽管成绩喜人,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以往的诟病。上面我们提到过,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宰,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很难的了解学生的想法,而学生很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态。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来具体讨论一下。
(一)教学的理念
要改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一直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在每堂课之前,教师要设立好学习场景,而设立场景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彼此更了解对方。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要突出体验式教学而轻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何谈实践感受,那么实体验式教学也会变的毫无意义。因此只有做到两者齐头并进,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1、案例体验教学教师可以自己找一些著名案例来进行授课,让学生在高水平的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然后,老师可以根据案例的内容来设置场景,并将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逐步培养了他们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体验教学顾名思义,意思是说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舞台”,然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根据所表演的内容,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举个例子,教师可以让若干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让“导游”引导“游客”进行参观,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的体验到导游的一些服务方式和技巧,从而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讨论体验教学首先,教师要将进行讨论的场景与题目布置好,然后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也可以保留一些自己的意见。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旅游景区门票是否应该涨价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从为何票价会上涨以及上涨幅度等等角度出发,逐渐的就会对此类问题有个详细的了解,那么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4、现场体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要让教师把学生带入现实环境当中去,利用真实场景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同时能够体会到实践的乐趣。此方法增添了教学的生动性,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传授完关于酒店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带入酒店,并在得到前台的允许后,与前台进行有关服务管理内容的交流。而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就更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设备要完善
如今早已进入网络时代,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将一些书本上的文字变成动态影像展现在学生眼前,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诸如旅游管理体统的软件,以此可以更加的丰富教学的手段,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体验式教学。五、结束语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的学科,为了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引入以人为本的体验式教学理念非常的重要。他不仅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体验,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大胆创新,让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旅游管理论文15
摘要:
对高等专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维与总结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不断加强产学合作,提升教学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3111”制办学模式;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摆在了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面前。近年来,我们对高等专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实践,结合具体情况尤其是经管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发现弊端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体,学校为学生服务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一、“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的涵义以及现实意义。
“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是一种强调积极为学生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把培养学生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结合上的新型教学理念。具体的说,“3111”制就是一种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学时分布模式。
1、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三学期为学生在校框架式理论教学期。
这期间主要是通过对酒店与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框架式理论体系做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分析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2、第四学期为实践准备教学期。
这时期主要将教学分成两大板块,前十周为在校的学习期,主要将生产实习过程中急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课程集中开设,同时对学生就业心理做相应辅导,从技能基础到心理状态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准备;从十一周起的后半学期为实验实习期,这个过程在学校联系的教学实习基地完成,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实习基地边看边指导边学习,并且在实习基地正规管理下开始生产实习的前期培训。
3、第五学期为独立实习教学期。
这一时期全部在实习基地完成,并且由基地按正式的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只定期派指导老师前往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答和帮助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想法,与基地交换管理意见以及共同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4、第六学期为实践与理论总结和升华的教学考核期。
在学校完成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完成毕业设计。
总的说来,“3111”制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即在校理论指导学习3学期—准备实习1学期—实践学习1学期—再回校深入学习1学期的基本形式。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封闭式教育办学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依托于校企联合办学的最新办学理念,对于培养理论水平高、理念前沿、强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专科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3111”制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教学“能源”严重不足,理念滞后,以致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脱离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前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占绝大多数,实践学习时间才4周,结果是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还不如农村出来的初中生好用,知道铺床的标准就是不会铺;知道调酒的方法就是不会调;知道摆桌的规则就是不会摆,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校师生深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育界的影响已根深蒂固,这种滞后的理念使管理者只在口头说而没有行动,使广大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不积极、不认真。
2、实践教学学时过少。
在现行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过少,实践考核成绩流于形式。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念书”,学生在“背书”,考试就是在默写书。
4、没有比较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实践基地不易落实,在执行实践计划时又受到就业谋职的干扰,往往使仅有第六学期中四个星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5、“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高等专科教育本是一种务实性很强的高等教育,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没有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在很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也做不到位,这样教师就只能将学校带来的书本知识又传给学生,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以上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而“3111”制办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务实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1、办学模式实施的目的和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应有一个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相适应的改革。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单项的改革和探索,但这种单项的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按照“3111”制办学模式,对三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3111”制办学模式把培养学生成材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强调创建专业环境,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大批在应用领域中长于实践,强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型”、“经营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较全面的“社会人”;对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素质;对于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促进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都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办学模式实施的准备和做法。
首先,立足社会、面向市场、拓宽学校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办学。实施“3111”制办学模式,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且这个基地要有各种可供学生实践的条件。
其次,应派遣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实验性教学生产实习,且学校教师也应随时前往基地进行自我实践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合作的意义是互利、互惠、互补的共同工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理论和理念上的某些问题,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把非学校教育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找到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有益的合作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办学模式实施的展望与预期效果。
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束缚,学会从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明白应当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从生产第一线做起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缩短学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期,帮助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加速教学改革进程,为专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利的借鉴,做好改革的排头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的“双师型”教师,让我们不再“纸上谈兵”。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有效的办学思路,客观上解决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问题。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缺陷量身制定了“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但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立萍:中国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层员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xx(4)。
[2] 程善兰、任昕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引发对旅游酒店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职论坛,20xx(9)。
[3] 张丽英:国外三种高职课程模式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xx(2)。
[4] 李明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CBE改革探讨[J]。旅游学刊,20xx(7)。
[5] 窦新顺: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xx(6)。
以上就是关于《旅游管理论文》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毕业论文资讯,敬请关注《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如您有论文需求或投稿,欢迎发送邮件至:1624136919@qq.com,也可在下方表单信息中填写您的信息,便可得到专业解答哦!〜(✿◠‿◠✿)〜
免责声明:
1.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自行上传,仅供参考。
2.用户上传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互联网信息治量繁杂,本站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真实、准确,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承诺会在1小时内审核并删除相关内容,联系方式:0531-58783396/18615575405,服务时间:8:00~21:00。
3.本站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原作者,用户使用本站资源,应自觉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原作者及本站的合法权益。我们尊重版权并致力于保护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请联系本站小编:0531-58783396/1624136919@qq.com,我们将为您的文章注名,感谢您的分享!
【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 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转型探讨02-24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探...02-24
-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与电商企业模式建立的...02-24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02-24
- 论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实践分...02-24
- 办公自动化发展对现代文秘工作的影响研...02-24
-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02-24
- 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讨02-24
- 做好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02-24
- 成本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析02-24